【2021年動行研討會】無以名之而可名狀—新版臺灣物種名錄資料庫設計理念


無以名之而可名狀—新版臺灣物種名錄資料庫設計理念

麥舘碩1、李宜軒1,2、蔡思怡1,2、吳士緯1、鍾國芳1,2
1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 通訊作者。E-mail: shipher@gmail.com, bochung@sinica.edu.tw

摘要

學名 (scientific name) 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石。將學名與對應分類群 (taxon) 視為獨立概念,並以學名使用 (name usage) 連結二者,是名錄資料庫因應分類沿革所做的主流處理。然而除了模式 (type),學名與分類群定義無必然的對應,導致不同時空範疇間的分類資訊經常不一致。設計得當的名錄資料應能保有一切的分類沿革資訊,讓潛在的分類落差於整合時浮現,同時讓使用者保有判斷與詮釋權。

我們以方法研究 (method study)
的角度切入,訪談動植物領域的分類學家,以理解其工作方式與流程;再參考命名法規,對數篇分類文獻進行案例研究,探究名錄中各個獨立元素的意義,以及不同領域的用語慣例。最終將分類處理拆解成學名、學名使用、學名使用異同之程度與依據,以及命名空間 (namespace) 等主要概念,建立出分類學家腦海中的知識架構,即串連與解讀分類相關資訊的方式。與主流架構的差異在於,我們將分類處理顯現於學者觀點間的連結,而非獨立存在的分類群概念。
在我們正在開發的系統中,分類學家除了能夠建立並管理編彙不同時空範疇與目的的名錄、協調系統偵測到的衝突,也能快速生成發表用的格式化骨幹;入門者也能夠透過系統翻譯與串連起的細微資訊,理解任一學名在不同時空範疇的使用脈絡,降低分類學領域的入門門檻。

關鍵字:臺灣物種名錄, 分類學, 知識架構, 學名, 生物多樣性資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