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資訊的平台很多,你是否也眼花繚亂,常常搞不清之間的不同呢?讓我們娓娓道來。
閱讀更多
試想一下,生物學家們研究各種不同的動物和植物,不同的紀錄方式、研究目的、不同的田野調查,並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以便日後的研究和比較
所以,為什麼要開放資料呢?
你看到的,不等於你開放的,每個人對於『資料開放』有不同的理解,也許我們可以試著用網路上的照片來舉例。
和一般論文不同,資料論文更偏向於對資料的描述,目的是提供資料集的詮釋資訊(Metadata),包括如何產生和收集這些資料、資料的內容和範圍、涵蓋的物種及資料背景資訊等。簡而言之,它就是關於資料紀錄的論文,以便任何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重複使用這些資料。 此外,不僅僅是科學上的研究資料,NGO的調查資…
你知道為什麼要有 GBIF 嗎?而我們 TaiBIF 和其他國家的節點跟他們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來看看這個 3 分鐘的[介紹小動畫](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03&v=HvS6sRVZbHo&fbclid=IwAR3uKo…
一直還沒有機會好好介紹我們的團隊,在這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與 TaiBIF 密切相關的全球性組織 **GBIF(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吧! 譯者:方品仁 / 原文 [What is GBIF?](https://www.gbif…
許多豆科植物的生長與繁殖需仰賴與固氮菌(根瘤菌)的共生,這共生關係由六千萬年前的單一起源逐步演化而來。然而,此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會促進或減少植物分布範圍仍屬未知。 在這篇研究中,研究員探討並比較了3,500種非原生豆科植物中,有共生與無共生的物種拓展族群的模式。研究者藉由GBIF整合的分布資料,…
一講到鯊魚,大家腦中出現的可能是大白鯊的血盆大口。要怎麼介紹這種聰明又強壯的古老生物(比恐龍出現的時間還早)呢?鯊魚有些什麼不為人知的特殊技能;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做,一起保護鯊魚。 這週末(編按:7月14日)是「鯊魚關注日」(Shark Awareness Day),今天來介紹英國插畫設計師 歐文…
科學家們對32個烏龜分類群做「超保守成分區域(ultraconserved elements loci)」的定序,藉以對烏龜的基因親緣關係(phylogenomics)做基因體大尺度的分析。他們探討烏龜的進化史,重建詳細的烏龜生命樹,反駁烏龜與蜥蜴和蛇類親緣較近的說法,而將烏龜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鳥…
全球生命大百科(EOL)的學習暨教育小組推動「一次一物種(One Species at a Time) Podcast」,目的是利用大百科的權威性物種資訊以提升全世界社群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及對生物多樣性科學的參與。這些podcasts是由麻州哈佛大學的比較動物學博物館資助、大西洋公共媒體製作、科學…
全球生命大百科(EOL) 在2014年1月27日宣布釋出「特質資料庫(TraitBank™)」,這是一個全面性、免費、開放和可存取的數位化典藏,提供物種和分類群的特質、尺寸、互動情形及其他資料,目前已累積取自27個資料來源的300多萬筆紀錄,涵蓋272,720個類群的250多個屬性(attribu…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將於2014年6月23-27日在墾丁舉辦第三屆亞太珊瑚礁國際研討會(2014 APCRS),此次大會主題是「亞太地區珊瑚礁於海洋變遷下之挑戰」,將有10場專題演講、19場小型研討會及壁報展示等活動。第一屆大會於2006年在香港舉行,吸引了250位與會者;2010年在泰國舉辦的第二…
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詹雅帆,於2009年在基隆東北部沿海發現一個浮游生物,2010年時確定為新屬、新種的眼蟲,並將之命名為「Keelungia pulex (基隆屬蚤狀眼蟲、蚤狀基隆蟲)」,新物種論文被登上2013年1月份歐洲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
聯合國為增進全球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認識與了解,宣布2014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5月22日,主題為:「島嶼生物多樣性」。島嶼及其沿岸海域組成獨特的生態系統,常擁有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有物種,同時也是6億島民(世界人口十分之一)民生、經濟、福祉和文化認同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鼓勵所有締約國…
一個法、俄研究團隊最近在西伯利亞苔原永凍土裡發現已冰封3萬年之久的巨病毒並使之復甦。雖然此巨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似乎只會感染變形蟲,但是科學家們擔心在已經迅速升溫的北緯地區日益增加採礦和石油鑽井工程,可能會干擾到處於休眠狀態中而改天會被證明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有關此巨病毒的…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4年3月3日宣布:科博館研究人員黃興倬2月下旬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潛水發現的海膽,經科博館長年研究海膽的人員李坤瑄鑑定,證實是台灣海域的新紀錄種「光棘冠海膽(Lissodiadema lorioli)」,此發現使墾丁海域至目前發現的海膽種類增至24種。 詳…
現存的硬骨魚類中有6千多種在背鰭和尾鰭之間具有脂鰭。科學家分析了55科186屬620種魚類脂鰭的骨骼結構以了解脂鰭起源,發現這些常被認為是痕跡器官的魚鰭在多個魚種中一再的、獨立的產生,是趨同演化的一個明顯例子。脂鰭似乎也會一再的、獨立的進化成內骨骼骨板、前棘和鰭條,可藉以探討脊椎動物附肢的演化經過…
人類使用肥料改變了草原的營養循環,又改變了草原上食草動物的群落,這些作為對全球草原生物多樣性影響甚劇。一項由50多位科學家利用5年時間在6大洲40個草原所做的研究,發現有個方式能抵消人為的威脅:讓草食動物啃食生長快速的草類。這些草類在過度施肥的地方因生長快速使陽光照不到地面而相對具競爭優勢;但草食…
一個原生於西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半翅目昆蟲“紅肩美姬緣椿Jadera haematoloma (Herrich-Schäffer, 1847)”,於2012年被發現在高雄市已經建立了族群,之後在台南市也發現了族群,在嘉義縣則已經發現了一隻,寄主植物為無患子科的倒地鈴和臺灣欒樹等。這是此物種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