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資料應用案例】與時間和森林類型相關的蛾類群聚動態


👉在臺灣亞熱帶的山地雲霧林中,與時間和森林類型相關的蛾類群聚動態 🔗 https://doi.org/10.1016/j.aspen.2023.102073

蛾類是一群神秘而多樣的昆蟲,與蝴蝶同屬鱗翅目,但種類遠遠高於蝴蝶,以台灣為例,蝴蝶數量約400多種,但蛾類就有4,600多種。雖然蛾的種類如此繁多,生存在你我之中,悄悄地,安靜的,不被注意到的。你是否曾經好奇怪,他們究竟何時出現?吃什麼?又何時消失呢?

🔎 這篇研究探討了蛾類的豐度 (abundance)、物種豐富度 (richness) 和多樣性 (diversity) 如何隨著時間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是否與氣候因素相關,也另外比較了蛾類群聚組成和季節動態在兩種主要森林類型中 (原生林與40年生種植園) 的不同之處,此外,研究人員也好奇成蟲的活動是否和季節有關、以及蛾的幼蟲寶寶們吃什麼、親緣關係對於常見物種飛行現象的年間變化的影響幅度。

為了紀錄生物出現的情況,研究人員在雪霸國家公園的觀霧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查,除了進行採樣與收集出現資料外,並分析了21,490隻來自19個蛾科以及851個蛾類物種。此外,也參考了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發布至 GBIF 上的蛾類資料集 (https://doi.org/10.15468/kjjlnf) 、傅等人的合歡山的蛾 (2013) 、南橫的蛾 (2020 & 2021)圖鑑以及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並獲取蛾類各物種的相關資訊,包括最低海拔限制、成蟲季節性、越冬階段、幼蟲食物和物種間的親緣關係等。再利用台灣中央氣象局的氣候數據來分析氣候因素與飛蛾豐度、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之間的關聯。

定點調查x開放資料x氣候數據

此篇研究內容投稿在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為首個在亞熱帶臺灣山地雲霧林中量化季節與蛾類群聚的研究!

從這項研究得知,蛾類物種的豐富度和多樣性與每月溫度變化呈高度相關;在冬季時多樣性較低,而在夏秋季則逐漸增加。此外,原生林中的蛾豐度、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都較40年生種植園更高。分析過程中也發現,常見蛾類的飛行現象在一年中的變化關係,包括成蟲季節性、幼蟲食物和蛾類之間的親緣關係等密切相關,讓具有更廣泛生態特徵的蛾類,在調整飛行時更彈性。

更重要的是,隨著溫暖春季的提前到來,整個物種的平均物候提前了25.4天,凸顯出氣候變遷對生態的影響,也強調了在保護和管理低緯度脆弱山區時,必須考量到森林類型和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物候,是指動生物隨著著季節週期性變化的自然現象。而生物物候學(Phenology)主要是探討自然界中動植物季節性活動和環境條件變化相互關係的科學,對於掌握生態系統的動態過程、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生態相互作用的理解都具有重要價值。

忽冷忽熱的天氣已是生活日常,你是否觀察過,本該冬眠的植物,又突然探出頭來;今日發芽的新葉,在明日就凋零🌱。當我們穿起外套、開起暖器暖爐時,野外的動植物們逃的逃躲的躲,只能用生死與移動來面對環境上的改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就像是蝴蝶效應,不間斷的影響生物原有的作息與原本長期演化下來的優勢。透過開放資料的累積,研究人員能進行更多元的研究,從微觀到宏觀,解密自然中悄悄上演的故事,讓人能更認識生態系統的動態過程、氣候變遷影響,以及生態相互作用的關係。🌏

如果對蛾類有興趣的人,可以利用台灣產蝶蛾網站來收尋唷,除了可用輪廓形態來搜索外,還有不同生活史的照片,也可直接點選有興趣的蛾類圖片。

http://dearlep.tw/photos.html?attr=stage%3ALarva&ex=&sortBy=rand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