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學生紀思華、余綺榕、劉旻瑄分別於臺灣的醃菜心和原料的花椰菜中,發現一株新種及新亞種的乳酸菌,決定以「福爾摩沙」為名將新種菌命名為Lactococcus formosensis sp. nov.,以「台灣」為名將新亞種乳酸菌命名為Enterococcus saccharolyti…
閱讀更多
一隻50多歲、體長近1公尺、取名為「卡卡」的綠蠵龜(Chelonia mydas)已於2014年4月2日在桃園觀音濱海遊憩區被放回大海。卡卡是於1月24日在台電桃園大潭發電廠進水口附近被發現,當時牠身體虛弱、蓋滿淤泥和海藻,由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團隊將之運回海大,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照顧後逐漸恢復健康…
1984年在高雄中洲海域採集到的一尾擬鱸屬魚被海生館何宣慶博士發現是新種,為感謝對臺灣魚類研究多所貢獻以及提供此魚正模標本的中山大學莫顯喬老師,新種被命名為Parapercis moki(莫氏沙鱸),並已發表在2013年Zootaxa期刊上。 Zootaxa期刊原文:Redescript…
由60多位專家於2012年首度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海洋健康指數」,是利用指標評估各國和各屬地的海洋健康狀況,評估面相包括海鮮供應、漁業就業機會、海洋自然資源、儲碳能力、海岸保護、海岸生計、觀光與休閒、在地意識、潔淨水質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等十項,評估地理範圍是各國專屬經濟水域(EEZs),時間…
生物學家會採集存證標本以確認一個物種的存在,博物館收藏人員也會採集標本放置館內,但是這些傳統的做法對於那些瀕危或是先前認為已經絕種的動物卻有導致其族群滅絕的危險。刊登於2014年4月份Science期刊的一篇文章呼籲大家使用新的、非致命性的技術來確認一個物種的存在,包括利用高解析度的攝影取得影像或…
有實驗曾顯示增加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對珊瑚礁魚類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長期生活於二氧化碳濃度高的自然環境裡,魚類會不會適應呢?一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的天然二氧化碳泉海域做的研究,發現在此酸化海水內的珊瑚礁魚類其仔稚魚改變了對天敵的反應,牠們會被掠食者的氣味吸引並呈現較大膽的行為,而且這些行…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學生施雨伸於2011年11月在墾丁國家公園內進行螢光蕈分類調查研究時,發現了一小型的螢光蕈,經由形態和 DNA 序列比對,確定為一新種,命名為墾丁小菇(Mycena kentingensis),並且已在實驗室內人工培養成功,從菌絲生長到出菇僅需要 5 週時間。這是全世界已知…
有七位英、美、日的科學家重新分析了100個全球性的監測研究,發現數十年來許多地區的種數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有增加的情形;但是卻有近80%的生物群聚改變了物種組成,平均每10年就有10%的物種被其他物種取代,產生新的生物群聚。這幾位科學家認為,監測和探討物種群聚結構的變化應是保育的一個重要議題。研…
一項於2013年6月25至7月3日對台灣卵蛛科蜘蛛進行的普查,發現了3個新種(Ischnothyreus kentingensis, Xyphinus hwangi and Xestaspis shoushanensis)和7個臺灣新紀錄種,因而將台灣的卵蛛科蜘蛛多樣性擴充到7屬13種。所有的標本…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3年6月9日預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本次修正新增國內物種曲紋唇魚(Cheilinus undulatus)及隆頭鸚哥魚(Bolbometopon muricatum)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曲紋唇魚曾是重要食用魚,但因撈捕過度已難見蹤跡;而隆頭鸚哥魚過去為潛水鏢魚對象,亦為水…
過往有許多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長會被聲音影響,它們也會對風和觸摸作出反應。此項新研究匯集了聲音和化學方面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植物能區別風聲、昆蟲鳴叫或毛毛虫啃食的顫動振幅,當它們察覺葉片在被毛毛虫啃食而引起顫動時,會作出化學性防禦如分泌更多對昆蟲有毒的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 …
一般認為鳥類是在中生代侏羅紀時,從善於奔跑的恐龍演化而來;但是於2014年7月發表在Journal of Ornithology的一篇論文卻對此認知作出挑戰。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利用Keyence 3D數位顯微鏡和低角度照明的方式重新檢視在內蒙古出土的擅攀鳥龍(Scansoriopteryx)化石,…
浙江省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蛛蜂(spider wasp)的一個新種,命名為Deuteragenia ossarium sp. nov.。此種蛛蜂有個動物界前所未見的築巢行為:牠們在產卵後封巢前會將前室塞滿螞蟻的屍體,這些死螞蟻大部分是體型大、有刺螫、攻擊性強的敏捷扁頭猛蟻(Pachycon…
全球生命大百科(EOL) 於2014年1月釋出的「特質資料庫(TraitBank)」,至7月為止已累積取自40個資料來源的600多萬筆紀錄,共涵蓋130萬個類群的300多個屬性(attributes),例如花色、棲地類型、種子傳播載體、物種斷奶年齡以及全球各大資料庫各類紀錄筆數等。 有關…
低海拔常見、被大家認為是雜草的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卻是史前人類的重要食物。有個國際團隊研究在非洲蘇丹中部出土的史前人類的牙齒結石,發現這些史前人類在發展出農業之前後7000多年間經常食用香附子,可能是知道這種植物富營養和藥性之故。香附子能抑制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
大家都知道伊索寓言中烏鴉投石喝水的故事:口渴的烏鴉發現一個盛了水的容器,可是水位不夠高,烏鴉喝不到,於是牠啣來小石子,一顆一顆丟進容器,直到水位上升終於可以喝個夠。一項新研究經由實驗顯示烏鴉的確具有此類因果關係的認知能力,而且同樣的能力人類要到7~10歲時才會具備。 期刊原文:Corin…
美國有個研究團隊於2013年1月時在南極洲西部的冰原鑽鑿800公尺深度後到達Whillians冰下湖,取得的湖水和沉積物樣本經過DNA定序,證實漆黑、冰冷的湖中有個活躍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存活了多樣的細菌和古菌(以古菌為主),這些菌類能將溶解於水中的銨(ammonium)和甲烷(methane)轉換…
同一個魚種的累積汞含量會因為不同棲地的不同環境因子而有差異,因此漁獲位置紀錄的正確性十分重要。這個以Patagonian toothfish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又稱智利鱸魚)為對象的研究,比較來自汞污染較少的南極South Georgia/Shag Rocks地區…
據俄國Itar-Tass新聞社報導,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的俄國太空人在清潔太空站的窗子時,發現外層表面居然存活有海洋浮游生物和其他微生物,證實某些生物能活在外太空的低溫、真空、缺氧、零重力和強宇宙射線的環境裡。因為已經排除這些生物是在發射太空艙時沾上…
禿鷹是唯一專門只吃腐屍的脊椎動物,牠們會彼此傳遞發現動物屍體的信息,再成群結隊分享。研究人員發現牠們還會注意如老鷹等猛禽的行為;老鷹的眼力比禿鷹好,較容易看到地面上的動物屍體,而且鷹嘴也較尖銳,能夠將屍體撕裂,因此禿鷹可以坐享其成。像這樣物種倚賴其他物種的行為,突顯保育工作整合管理策略的重要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