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hange Language
有七位英、美、日的科學家重新分析了100個全球性的監測研究,發現數十年來許多地區的種數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有增加的情形;但是卻有近80%的生物群聚改變了物種組成,平均每10年就有10%的物種被其他物種取代,產生新的生物群聚。這幾位科學家認為,監測和探討物種群聚結構的變化應是保育的一個重要議題。研…
閱讀更多
一項於2013年6月25至7月3日對台灣卵蛛科蜘蛛進行的普查,發現了3個新種(Ischnothyreus kentingensis, Xyphinus hwangi and Xestaspis shoushanensis)和7個臺灣新紀錄種,因而將台灣的卵蛛科蜘蛛多樣性擴充到7屬13種。所有的標本…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3年6月9日預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本次修正新增國內物種曲紋唇魚(Cheilinus undulatus)及隆頭鸚哥魚(Bolbometopon muricatum)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曲紋唇魚曾是重要食用魚,但因撈捕過度已難見蹤跡;而隆頭鸚哥魚過去為潛水鏢魚對象,亦為水…
過往有許多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長會被聲音影響,它們也會對風和觸摸作出反應。此項新研究匯集了聲音和化學方面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植物能區別風聲、昆蟲鳴叫或毛毛虫啃食的顫動振幅,當它們察覺葉片在被毛毛虫啃食而引起顫動時,會作出化學性防禦如分泌更多對昆蟲有毒的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 …
一般認為鳥類是在中生代侏羅紀時,從善於奔跑的恐龍演化而來;但是於2014年7月發表在Journal of Ornithology的一篇論文卻對此認知作出挑戰。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利用Keyence 3D數位顯微鏡和低角度照明的方式重新檢視在內蒙古出土的擅攀鳥龍(Scansoriopteryx)化石,…
浙江省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蛛蜂(spider wasp)的一個新種,命名為Deuteragenia ossarium sp. nov.。此種蛛蜂有個動物界前所未見的築巢行為:牠們在產卵後封巢前會將前室塞滿螞蟻的屍體,這些死螞蟻大部分是體型大、有刺螫、攻擊性強的敏捷扁頭猛蟻(Pachycon…
全球生命大百科(EOL) 於2014年1月釋出的「特質資料庫(TraitBank)」,至7月為止已累積取自40個資料來源的600多萬筆紀錄,共涵蓋130萬個類群的300多個屬性(attributes),例如花色、棲地類型、種子傳播載體、物種斷奶年齡以及全球各大資料庫各類紀錄筆數等。 有關…
低海拔常見、被大家認為是雜草的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卻是史前人類的重要食物。有個國際團隊研究在非洲蘇丹中部出土的史前人類的牙齒結石,發現這些史前人類在發展出農業之前後7000多年間經常食用香附子,可能是知道這種植物富營養和藥性之故。香附子能抑制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
大家都知道伊索寓言中烏鴉投石喝水的故事:口渴的烏鴉發現一個盛了水的容器,可是水位不夠高,烏鴉喝不到,於是牠啣來小石子,一顆一顆丟進容器,直到水位上升終於可以喝個夠。一項新研究經由實驗顯示烏鴉的確具有此類因果關係的認知能力,而且同樣的能力人類要到7~10歲時才會具備。 期刊原文:Corin…
美國有個研究團隊於2013年1月時在南極洲西部的冰原鑽鑿800公尺深度後到達Whillians冰下湖,取得的湖水和沉積物樣本經過DNA定序,證實漆黑、冰冷的湖中有個活躍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存活了多樣的細菌和古菌(以古菌為主),這些菌類能將溶解於水中的銨(ammonium)和甲烷(methane)轉換…
同一個魚種的累積汞含量會因為不同棲地的不同環境因子而有差異,因此漁獲位置紀錄的正確性十分重要。這個以Patagonian toothfish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又稱智利鱸魚)為對象的研究,比較來自汞污染較少的南極South Georgia/Shag Rocks地區…
據俄國Itar-Tass新聞社報導,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的俄國太空人在清潔太空站的窗子時,發現外層表面居然存活有海洋浮游生物和其他微生物,證實某些生物能活在外太空的低溫、真空、缺氧、零重力和強宇宙射線的環境裡。因為已經排除這些生物是在發射太空艙時沾上…
禿鷹是唯一專門只吃腐屍的脊椎動物,牠們會彼此傳遞發現動物屍體的信息,再成群結隊分享。研究人員發現牠們還會注意如老鷹等猛禽的行為;老鷹的眼力比禿鷹好,較容易看到地面上的動物屍體,而且鷹嘴也較尖銳,能夠將屍體撕裂,因此禿鷹可以坐享其成。像這樣物種倚賴其他物種的行為,突顯保育工作整合管理策略的重要性,要…
澳洲的櫻桃業者一向依賴噴灑農藥來控制櫻桃樹的褐腐病;Adelaide大學的研究人員建議業者改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即是利用褐腐病病原真菌的天敵:一種寄生真菌。研究人員在蜜蜂蜂巢前面安裝特別設計的容器,每天早上在上面噴灑寄生真菌的孢子,當蜜蜂飛出蜂巢時體毛之間就會沾上這些孢子,然後傳遞給櫻花,用此方式控…
鹹海是位於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的內陸湖泊,曾經名列世界第四大湖,然而自1960年代開始,因為注水河流被引水做為農業灌溉用水和其他用途,導致湖泊面積開始縮小,到2007年已經分成北、中、東南和西南4個湖泊。2014年8月時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影像顯示鹹海的東南部分已經完全消失不見,而這個現象可能是…
在美國俄勒岡州拆除了兩座水壩之後的研究顯示,這兩條河流在物理結構方面和生物學方面都很快的恢復了原貌。水壩拆除後約一年之間,河流的自然生態如水生昆蟲族群等就已經和上游類似。先前大家對拆除水壩總有個顧慮,擔心突然釋放水壩後長年累積的沉積物會大幅破壞河流的生態和水文地理,但是科學家們發現沉積物導致的一些…
加拿大科學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所推測的氣候變遷狀況,利用物種分布模型(SDMs)探討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性海水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將造成的衝擊。他們預測到2100年時海洋水溫若只升高攝氏1度,魚類會以每十年…
在2010年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時,檢視第六屆所擬定的「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發現多項目標未達預期標準,因此大會通過了更嚴格的20項「愛知目標 (Aichi Targets) 」,作為2010-2020目標。此篇期中報告採用時間序列的統計框架,全面性評估55個指標的進展,來預期到20…
一個來自亞洲的真菌疾病已經導致歐洲部分地區的火蠑螈消失,此種真菌(Batrachochytrium salamandrivorans)數百萬年來與東南亞的某些蠑螈宿主共存,但是它們對歐洲和北美洲的十多種蠑螈卻具有致命性。美國在2001至2009年間,共進口了230萬隻虎斑鈍口螈(Ambystoma…
為因應珊瑚礁全球性的衰退及相關生態系統服務的喪失,急需採取珊瑚復育措施以防止進一步惡化。科學家們曾經嘗試將珊瑚幼體移植於受損的珊瑚礁體上,可是植株的存活率偏低。目前有研究人員發現,有餵養飼料(活體nauplii)的珊瑚苗不僅在實驗室內長得較快較大,而且移植後的存活率也較高。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顯示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