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10多年 公視紀錄片與鯨鯊《餘生.共游》


本報2014年5月5日台北訊,陳筱婷報導

龐大的鯨鯊是海中巨人,但牠生性溫馴,常遭人類捕捉利用。資深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耗費10多年光陰,走訪台灣、日本、菲律賓等鯨鯊洄游海域,長期記錄鯨鯊的迴游生態及人們對鯨鯊利用的方式轉變,集大成為《餘生.共游》。此片4日舉辦首映記者會,邀請了更多海洋環境方面的專家、民眾共同欣賞。首映會現場不但座無虛席,片後民眾更是與專家們進行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菲律賓Oslob(歐斯陸),人與鯨鯊共游,柯金源攝。

導演柯金源因對政府在環境保育上的行動緩慢,並對政府經常在預期上的目標和實際上的行動有很大的落差感到灰心。在快要看不下去之際,有了自己必須先採取行動的念頭。於2001年開始,經過累積十餘年的田野觀察和影像記錄,才完成海中來回穿梭,艱鉅的紀錄片。

柯金源導演。陳筱婷攝。

海洋中溫柔的巨人

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最大可長到20公尺,常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發現。若漁民發現鯨鯊,牠並不會驚慌逃走。因為個性溫馴不怕人、行動遲緩,是台灣漁民口中的「大憨鯊」。牠以過濾的方式攝食浮游生物,顛覆一般人對鯊魚的駭人印象。而鯨鯊的洄游路線長達數千公里,區域涵蓋不同國家,也因此會遇上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人們,這是牠們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和危機。

在2000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就將鯨鯊列入紅皮書中,屬於易受傷害物種。而在2002年間,「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也將鯨鯊列為附錄二之物種名錄。事後得知,國際聯盟參考鯨鯊的保育資料皆是出自於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副教授莊守正及學生們的研究成果。而在台灣經過許多人長年努力,在2008年,終於讓鯨鯊之名,從喜宴菜單走入禁捕名單。莊守正謙虛表示,雖然研究鯨鯊多年,仍覺得人類對牠認識的實在太不足了。

片中拍攝團隊遵循鯨鯊在中西太平洋的洄游路線,走訪了日本、菲律賓及澳洲。在日本沖繩的読谷村,漁民將誤闖定置漁網的鯨鯊畜養在大海中的大型箱網中,結合潛水業經營觀光活動,讓遊客下水體驗與鯨鯊共游。

在菲律賓宿霧島南方的Tan-awan漁村,當地民眾則以餌料引誘鯨鯊的方式讓遊客近距離欣賞牠大嘴吸時憨憨可愛的模樣;菲律賓呂宋島南方的Donsol,在保育團體的協助下,已成為知名的鯨鯊生態旅遊勝地,在這裡,遊客必須要先花點力氣和時間浮潛找尋鯨鯊,以不影響他們生活的方式來欣賞,雖較辛苦但卻有種得來不易,使與鯨鯊的互動讓人感到額外的尊重和珍惜。

在澳州的聖誕島,每當紅地蟹集體降海釋卵的季節,鯨鯊便會遠洋趕來享受一年一度的蟹寶寶大餐,這也是和鯨鯊不期而遇的好時機喔。

2012.05.11菲律賓歐索陸鯨鯊;攝影:謝新曦

下一步

《餘生.共游》片中,音樂人林強以恆春在地居民的吟唱為創作元素,讓本片有著更豐富的台灣生命力。雖然目前台灣把鯨鯊列入保護,但其數量早已大不如往前。借鏡菲律賓和日本推動生態旅遊,或許是未來我們「共游」的下一步。莊守正指出,願我們能從予取予求的海鮮文化進而轉成環境與人相互尊重的海洋文化,這就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2012.05-菲律賓-宿霧島-歐索羅-鯨鯊與餵食人員。柯金源攝。

5月5日、6日,公共電視台將會分次播放《餘生.共游》,觀眾可藉此瞭解鯨鯊的生命轉折,並體會牠那巨大的身軀緩緩游過,跟著牠在海中悠游,感受牠的溫柔。

「餘生˙共游」紀錄片播出時間:

5/5 (一) 22:00上集-紀錄台灣人與鯨鯊近二十年來互動,鯨鯊「餘生」的故事。
5/6 (二) 22:00下集-紀錄亞太區域,人們與鯨鯊「共游」的體驗與價值觀的探討。

耗費十年的鯨鯊紀錄片。圖片來源:我們的島FB粉絲頁

 

【精采預告一】

【精采預告二】

【精采預告三】

※更多資訊請上官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