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以穿越線調查法、飛行攔截板調查法及黃色年黏蟲板,於池南森林遊樂區之池南區、野餐環潭步道、賞鳥遠眺步道、荖溪四樣區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共有日行性螢火蟲1屬1種,夜行性螢火蟲5屬17種螢火蟲,合計6屬18種螢火蟲;分別為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大端黑螢、紋螢、梭德氏脈翅螢、姬脈翅螢、黃肩脈翅螢、黃脈翅螢、橙螢、蓬萊短角窗螢、紅胸窗螢、長胸窗螢、赤腹窗螢、山窗螢、赤腹櫛角螢、雲南扁螢及奧氏弩螢;四樣區內之夏農生物多樣性指數及夏農均勻度指數分別為:池南區1.88、0.69,賞鳥遠眺步道1.89、0.79,野餐環潭步道1.61、0.61,荖溪0.43、0.24,顯示此四樣區內皆有優勢螢種存在,而四樣區主要優勢螢種皆為黑翅螢;次要螢種池南區:紅胸黑翅螢;賞鳥遠眺步道:紋螢;野餐環潭步道:紅胸黑翅螢;荖溪:山窗螢。各月主要螢種為:1月蓬萊短角窗螢幼蟲、2月蓬萊短角窗螢幼蟲、3月黑翅螢成蟲、4月黑翅螢成蟲、5月黑翅螢成蟲、6月黃肩脈翅螢成蟲、7月黃肩脈翅螢成蟲、8月橙螢成蟲、9月橙螢成蟲、10月山窗螢成蟲、11月山窗螢成蟲、12月黑翅螢幼蟲。螢火蟲族群絕對豐度調查依標識再捕法,於2012年3~4月,選定鯉魚山野餐步道之黑翅螢成蟲進行,3月黑翅螢族群數量為 58.50±11.03 隻,4月黑翅螢數量為1012.38±49.56隻,再捕率分別為32.05%、15.01%,顯示該處黑翅螢成蟲族群相對封閉。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池南區進行除草高度對於螢火蟲之影響調查,將土地公廟後方之森林浴步道區分成:除草區、除草區上方、非除草區,調查結果顯示除草區與非除草區之窗螢及短角窗螢幼蟲數量達顯著差異,但除草區上方與非除草區之幼蟲數量無顯著差異,顯示除草會使螢火蟲幼蟲退縮至除草區上方之未除草區,但後續調查結果顯示當除草區之植被逐漸恢復,螢火蟲幼蟲數量亦逐漸增加;至9月時,除草區、除草區上方及非除草區內之螢火蟲幼蟲數量已無顯著差異,故推論現行除草方式對於螢火蟲幼蟲造成之影響為暫時性影響,並不造成螢火蟲幼蟲數量減少。2012年4月進行遊客數量對於螢火蟲成蟲族群數量影響之試驗,於鯉魚山步道區之環潭公路及野餐步道進行,由2012年3月之前期調查結果得知,環潭公路土地公廟旁之黑翅螢成蟲數量與野餐步道入口處之黑翅螢成蟲數量無顯著差異,故挑選此二處,利用單眼相機拍攝螢火蟲生物發光景象,再配合影像處理軟體計算拍攝照片之光點數量,用以代表該處螢火蟲成蟲數量,試驗結果顯示環潭公路之螢火蟲光點數量與遊客數量之相關係數為0.44,未達顯著相關;而兩處之螢火蟲光點則無顯著差異,顯示目前之賞螢導覽方式及遊客量,並未對螢火蟲族群造成影響,但如細分,兩處步道之螢種組成可知,造成兩處螢火蟲數量無顯著差異之原因,可歸因於黑翅螢成蟲數量遠多於其他螢種數量造成,遊客賞螢時,野餐步道之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及梭德氏脈翅螢數量較環潭公路為多,此一結果顯示,不同螢種對於遊客所帶來之遊憩壓力反應可能不同,不過遊憩是否影響螢火蟲族群,仍需後續研究探討。
發布單位:Taiwan Forestry Bureau
發布日期:2020/07/31
資料授權引用格式: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License
資料集下載:DwC-A
聯絡資訊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TW
- 100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號
- eml@forest.gov.tw
- 02-23515441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TW
- 100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號
- eml@forest.gov.tw
- 02-23515441
- 特聘教授
-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TW
- 104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psyang@ntu.edu.tw
- 02-23627023
- 計畫博士後研究人員
-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TW
- 104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chwu@ntu.edu.tw
- 02-23627023
- 計畫博士後研究人員
-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TW
- 104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chwu@ntu.edu.tw
- 02-23627023
- 特聘教授
-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TW
- 104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psyang@ntu.edu.tw
- 02-2362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