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研究案確定金門緬甸蟒為本土種,成果在動物研究學刊刊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補助計畫「金門地區緬甸蟒現況調查」之研究成果於2013年5月號科學人雜誌首度刊登,題為「緬甸蟒在金門」,闡明金門緬甸蟒為本土種之關鍵證據。隨後,學術文章「蟒蛇重現:緬甸蟒於停戰後金門地區首次正式紀錄及復育資訊『Return of the pythons: first formal records, with a special note on recovery of the Burmese python in the demilitarized Kinmen islands』」,更於近日獲刊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這是國人首度針對野生蟒科動物進行正式的調查報導,也讓金門地區成為世界上「戰地的特殊背景幫助保育稀有野生動物」一個全新的案例。 金門緬甸蟒為土生土長的原生種 林務局指出,經研究人員調查,金門地區的緬甸蟒族群數量在公元2000年之後逐年攀升,在2010年前後達到數量高峰,此現象開始引起民眾和學者的好奇。由於緬甸蟒在佛羅里達州形成嚴重的外來種問題,而金門又時有外來野生動物的侵入,當地民眾一度認為緬甸蟒是走私者丟包所遺留下來的外來族群。 然而這幾年經史料考據發現,當地的軍民在光復初期就留下頻繁的蟒蛇捕捉紀錄,只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受到生物學家的重視。後由於大量的駐軍,導致蟒蛇在金門地區銷聲匿跡了接近40年之久。直到兩岸的情勢緩和,軍隊逐漸撤離金門,才讓蟒蛇的族群重新得到生活的機會。為確認金門緬甸蟒是否為外來族群,並評估其可能造成之危害,林務局自2010年起即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思民副教授研究團隊進行「金門地區緬甸蟒現況調查」計畫,蒐集金門及他國緬甸蟒產地樣本,利用DNA進行遺傳比對,認為金門地區的緬甸蟒與福建省沿岸的族群在遺傳上較為接近,也進一步證明蟒蛇為金門土生土長的原生動物。 金門地區成為「停戰區保留物種多樣性」的最佳範例之一 林務局指出,蟒蛇在金門的出現擁有幾個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這個發現紀錄使得金門成為蟒科動物於世界上新發現之分布地點,具有獨特的保育價值。其次,這個紀錄使得金門地區成為「停戰區保留物種多樣性」的案例。除了蟒蛇之外,水獺、金龜、鸕鶿、栗喉蜂虎和鱟,都是受惠的物種,也成為值得在世界上廣為宣傳的實例。第三,林思民副教授帶領研究生所執行的緬甸蟒無線電追蹤,是亞洲第一個針對野生蟒科動物進行的研究案例。 目前金門地區蟒蛇的主要危機還是來自人類,包括棲地的開發,道路造成的車禍死亡,以及人類的捕殺。在過去三年的追蹤裡,研究團隊至少有三隻蛇(佔研究個體的四分之一)在追蹤過程中遭到人類的捕捉或宰殺。 金門緬甸蟒不僅無害,更扮演生態上重要角色 林務局表示,緬甸蟒雖體型龐大,但生性慵懶,在野外並無攻擊人類的紀錄(亞洲地區的攻擊紀錄均來自另一種網紋蟒),反而是控制金門當地鼠害的重要天敵生物。透過林務局之補助,金門縣政府近年來積極進行「與蟒共存」的環境教育解說活動,從學校紮根,藉由讓兒童接觸、觸摸真正的蟒蛇,瞭解蟒蛇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從而接受蟒蛇的存在,避免民眾不必要的恐慌。為瞭解保育教育之推廣成效,設計問卷探討推廣教育前後民眾對原生緬甸蟒的概念與想法差異,並持續修正教育方向、增強宣導效益;另根據緬甸蟒的形象特徵與重要性,設計保育圖示及宣導解說牌,強化民眾對緬甸蟒的喜愛和認同。 林務局說,今年十一月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的DNA特展,除了介紹金門蟒蛇的發現過程之外,也將展示第一隻台灣本土野生蟒蛇死亡之後製作的標本,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