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蝙蝠,台灣就有35種,近年來在研究人員積極調查下,讓國人得以認識台灣蝙蝠豐富多元的面貌。近日,特生中心於離島進行的蝙蝠調查記錄到台灣首度發現的灰伏翼,而雪霸國家公園持續不輟的調查,觀霧地區1年調查成果已確認有22種蝙蝠。
雪霸處曾在2008與2009年間在觀霧地區進行蝙蝠調查,當時共累積記錄到16種蝙蝠。隨著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營造工作於2012年4月對外開放,同時進行試驗棲地裡的蝙蝠物種調查,至今已超過1年,除了為觀霧地區新增6種,也為雪霸園區新增2種蝙蝠之紀錄。
雪霸處研究人員陳家鴻專攻蝙蝠研究,之前在雪見4年,調查了解了雪見的蝙蝠約有23-24種之多;第一年在觀霧的調查結果,以摺翅蝠、長尾鼠耳蝠以及渡瀨氏鼠耳蝠族群數量最多,不過只有1年的數據,並不具有代表性,未來還會持續調查了解。
陳家鴻說,歐美國家已將蝙蝠視為森林生態系是否健康的指標,大多蝙蝠的食物來源是昆蟲,而昆蟲是吃植物,因此當森林的植物相越複雜多元,也就是物種越豐富,才會吸引昆蟲前來,而食源充足就會吸引蝙蝠前來。
上(6)月底進行蝙蝠調查中捕獲1隻懷孕的寬吻鼠耳蝠,意外記錄到於調查袋中產子,幼蝠身上留有尚未脫落的臍帶,攀爬在媽媽身上吸奶的模樣惹人憐愛。陳家鴻說,蝙蝠是真正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絕大多數種類的母蝠身上有一對乳頭,位於胸前兩側,可以分泌乳汁哺育幼蝠。台灣的蝙蝠大致上在秋天交配,母蝠於春夏之交產下幼蝠。
雪霸處表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台灣山區蝙蝠生產的季節,以往的研究顯示,幼蝠出生後滿3週,體重就可以達到母蝠的95%並可做簡單的短距離飛行。
特生中心馬祖調查 發現新紀錄種蝙蝠灰伏翼
另一方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近年針對離島蝙蝠調查,近日在馬祖發現了台灣的新紀錄屬、新紀錄種蝙蝠灰伏翼,為台灣蝙蝠成員再添一軍。
特生中心繼台灣本島的調查後,接續進行「台灣地區野生動物多樣性資源調查研究-澎湖縣及其他離島」計畫,在馬祖調查總計發現蝠蝙科4種蝙蝠,包括摺翅蝠、東亞家蝠、絨山蝠,其中一隻無法確定種類,研究人員藉由8個外部形態與25個頭骨(含齒列)測量值,以及粒線體DNA(mtDNA)的細胞色素氧化次單位I (COI)基因序列作為分子標記進行比對,確定為灰伏翼,由於在捕獲當時台灣及周邊離島以往並無分布紀錄,因此證實為台灣的新紀錄屬、新紀錄種蝙蝠。
特生中心研究人員周政翰表示,去(2012)年,台東也發現灰伏翼,但是只有圖片,無法進一步確認,只能推測台灣島上可能也有,但數量不多;此次則捕捉到實體,也進行相關的檢測,是第一次證實。
目前全台(包括離島)的蝙蝠種類約有35種,周政翰即指出,哺乳類動物活動範圍大,發現新種實屬不易,顯見台灣擁有豐富而珍貴的蝙蝠類資源。
認識台灣的蝙蝠
寬吻鼠耳蝠(Myotis latirostris)翼手目蝙蝠科,普遍分布於本島中高海拔山區,也是台灣體型最小的食蟲蝙蝠,體重約3至4公克,目前僅知其屬於夜行性並以昆蟲為食,並曾於雪見地區的蝙蝠調查中發現2至4隻個體棲息於雪見遊客中心的石砌牆縫中,亦為雪見地區數量極多的蝙蝠種類之一。(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灰伏翼(Hypsugo pulveratus)翼手目蝙蝠科,頭體長約4.8公分,屬於小型蝙蝠,體型大約與東亞家蝠相等或稍大;身體背部為灰黑色,腹部顏色較淡,眼睛較大,耳殼修長略呈三角形,耳珠較短、呈拇指狀。目前所知分布於中國南部與東南部、香港、泰國、越南、寮國與緬甸。對於灰伏翼的生態習性,相關研究僅知為夜行性動物,並以昆蟲為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