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生態劊子手:美國螯蝦


文/圖:呂軍逸(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一群孩子在水池邊一手拿著水桶,一手拿著網子,其中一位所幸撈起褲管走進水中,不時喊著:「在這邊在這邊,等等,跑過去了~」。嬉鬧歡樂的聲音讓我好奇心大發,走過去湊湊熱鬧,孩子告訴我牠們再抓一種紅色的小龍蝦。定神一瞧,一隻揮舞著大螯躲在荷葉下的美國螯蝦,把我再次拉回童年的記憶。

 

還記得國小時候,家裡附近水族館都會賣著這種長相酷炫又便宜的美國螯蝦。我的暑假作業就曾經飼養牠做記錄觀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隻兇巴巴的螯蝦吃掉了住在同缸裡的夥伴─ ─我飼養的小烏龜!時過今日,河道或池塘常是蝦滿為患,美國螯蝦這種外來入侵種的逆襲,似乎把台灣河川與池塘的生態也染紅了。

生態劊子手

堅硬的外殼,揮舞著大螯,一副不好惹的樣子是美國螯蝦(Procambarus clarkia)給人的第一印象。這種知名的淡水螯蝦隸屬於節肢動物門中的甲殼亞門、十足目、螯蝦亞目。美國螯蝦俗稱克氏原蝲蛄,坊間又有小龍蝦的稱號,由於體色鮮紅,加上飼養起來非常容易、生命力強、價格低廉等種種因素下,讓這種原產於美國中南部與墨西哥一帶的物種因人為引進而入侵台灣。

然而在世界各地,美國螯蝦這種外來種入侵原因有許多種,包含了生物防治的引進、食用貿易引進、餌料引入或是自體的族群擴散、走私等等因素都有可能讓這些外來的物種有機可乘,進而影響當地生態。然而台灣地區推測可能是因為水族貿易因素,業者引進後,加上寵物棄養此主因而造成外來種入侵災害。相對於同屬陸封性的淡水蟹類,淡水螯蝦的入侵無疑是原生淡水蟹生存競爭上的一大強敵,也因此淡水螯蝦和淡水蟹在地理分佈上,往往是相互排斥的。而台灣,這塊沒有沒有原生淡水螯蝦分佈的美麗寶島,在美國螯蝦入侵後,淡水蟹類的命運又會是如何呢?

紅色惡勢力

在各種外來入侵種的危害下,美國螯蝦也成了全球眾所皆知的一大外來不受歡迎訪客,從美洲到非洲、歐洲到東亞地區夏威夷等世界各地,無不受到螯蝦的威脅。美國螯蝦平常喜歡棲息在沼澤和流動比較緩的水域中,包含了水田、水庫、灌溉系統都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平常會躲在水草或石縫中。

美國螯蝦適應力很強,可以長期離開水面,連受到汙染的水溝也能見到他們的蹤跡。美國螯蝦有個大頭,頭胸部幾乎佔了身體的一半,顏色也並非都呈紅色,從深褐色到鮮紅都有,甚至有帶藍色或白色的個體。身體前面的第一對大螯足最為發達,也是挖洞、防禦和捕食的重要工具,胸足有三對,腹足有五對。

 

雄蝦比雌蝦體型大,一隻雌蝦可抱多達五百粒的卵,繁殖力相當強,加上成長快速,半年便可達性成熟。美國螯蝦生性兇猛,從水草等農作物到蚯蚓、蝌蚪、魚蝦乃至於青蛙等都在他們的菜單上。之前曾將數隻美國螯蝦放在同一個水缸內,隔天只剩兩隻強壯的螯蝦和幾隻掉落的螯足,連兇猛的同類也是他們捕食的對象。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淡水魚蝦類與原生青蛙等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在棲位相同的環境競爭下,很可能因為美國螯蝦的強勢而讓其它物種瀕臨滅絕。

饕客背後的隱憂

在台灣,想要見到美國螯蝦已並非難事,幾大城市週遭的都會公園水池和溝渠也都陸續遭到美國螯蝦攻陷,前一陣子才看到一些農場讓小朋友釣螯蝦回家或舉辦釣蝦大賽,不禁讓人捏一把冷汗,這些螯蝦最後都順利在魚缸內成長,還是又將淪為「放生一族」?在整個東亞地區,因為養殖之用,美國螯蝦已在大陸地區蔓延開來,為了滿足饕客的味蕾,小龍蝦在內地的年產量可達七萬噸以上。

而反觀台灣,面對著美國螯蝦加上近年大量進口養殖的大閘蟹(中華絨螯蟹),台灣的日本絨螯蟹可以說是兩面受敵。台灣鮮少人取食美國螯蝦,然而面對牠們的自然擴散與繁衍,也同樣將加重台灣原生生態的負荷量,目前包含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等方式,是否能落實其成效,亦或是可能傷害當地其他生物,仍需進一步評估。

這二十五年來,福壽螺這個外來入侵種已經吞食掉了我們社會約一佰億的支出,而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更是難以估計。但可以預知的是,倘若我們不再未雨綢繆,著手進行規畫與防治,在美國螯蝦成為穩定族群前加以控制的話,無疑的,我們所負擔的成本與對環境的危害將會持續增加,生態環境加害者的人類,可能往往才是在整體自然生態環境中最大的受害者,也讓我們為台灣淡水的原生蝦蟹類發出救援的呼聲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