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2013年2月19日台灣醒報 報導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全球爬蟲類動物將近2成已受到滅絕的威脅,人類行為導致棲息地喪失依舊為主因。專家指出,應該優先解決棲息地喪失的問題,避免爬蟲類動物生存繼續受到威脅。
英國倫敦動物學會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共2百位以上專家投入研究,經隨機挑選1500種爬蟲類動物加以觀察,發現約19%爬蟲類恐步 上滅絕一途,其中12%爬蟲類屬「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41%屬瀕危(Endangered)與41%屬「易危」(Vulnerable)等級,屬極危等級的爬蟲類包括南美叢林蜥 (Ameiva vittata),主因是受到伐林與開墾農地導致其棲息地減少,目前僅存於南美波利維亞一帶。
研究者博姆表示,「爬蟲類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讓人認為牠們應該具有極強的適應力,但是有些爬蟲類必須隨時適應環境變化,換句話說,牠們對環境改變 相當敏感;爬蟲類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既是身為獵物,也是掠食動物。」科學家推估,人類史前最大的爬動物恐龍,也是因為無法適應生存環境的劇變而 滅亡的。
報告中指出,預估有三成的淡水爬蟲類動物恐瀕臨滅絕,陸棲爬蟲類動物受威脅程度雖較小,但人類破壞的影響依舊不可忽視。
爬蟲類是指包含烏龜、蛇、蜥蜴、鱷魚與紐西蘭當地的蚓蜥等脊椎動物,目前全球估計有9500種不同爬蟲類動物。研究者布洛爾斯表示,「優先處理包括棲息地喪失與獵捕等威脅,是保育爬蟲類不再繼續減少的關鍵。」
報告中指出,瀕危的爬蟲類動物還包括琴頭蜥(Lyriocephalus scutatus)以及在馬達加斯加野外數量不到400隻的安哥洛卡陸龜(Ploughshare tortoise)。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