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請中華民國魚類學會經過5年縝密規劃與研究調查,我國首部「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於8月正式出版,9月7日舉行新書發表記者會。本書共臚列52種臺灣原生淡水魚類(含10種保育類淡水魚)受脅資料,希望喚起國人對於紅皮書內魚種的關注與保育。另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在調查期間更正式發表巴氏銀鮈、高屏馬口鱲、屏東縱紋鱲及沈氏間爬岩鰍等4種臺灣特有的新種,讓臺灣特有魚種增為37種

臺灣紅皮書撰寫團隊與魚種資訊
為了完整瞭解臺灣原生種淡水魚族群數量、分布狀況及生存危機,以為擬定最佳保育政策,林務局95年間委託中華民國魚類學會進行調查,網羅國內傑出的魚類分類學及生態學家,包括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邵廣昭研究員,在三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蒐集相關之歷史調查紀錄,確認臺灣淡水魚之分類系統,並全面針對臺灣地區湖泊、野塘及溪流之淡水魚資源現況進行實地調查,整備物種之分布和資源現況等基礎資料,予以整合後,於中研院建置淡水魚生態資訊資料庫,提供政府單位及學界擬訂魚類保育與經營管理之完整基礎資訊。

前述完整的魚類資訊,在中華民國魚類學會的彙集與號召下,廣邀國內10多位淡水魚專家就相關資料評析,評估出52種受脅淡水魚類名錄,出版「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書內詳列各魚種之瀕危等級、生態資訊、生存威脅、保護對策及參考文獻,其中溪流棲地水泥化、淡水湖泊消失及外來競爭為淡水魚普遍面臨危機。

臺灣淡水魚類資源危機與生機
林務局表示,臺灣本島密布大大小小河川溪流,擁有豐富淡水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資源,經調查淡水魚種已達260種以上。近年來,由於水質污染、人為不當開發干擾與外來入侵種競爭下,嚴重壓縮原生族群生存空間,不少魚種瀕臨絕種。但在政府機關、民間與企業團體積極投入及國人保育意識提升,如劃設保護區、公告封溪護魚、重視生態工程及人工復育等策略執行,有效降低部分魚種生存壓力,明顯案例即為,原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如高身鏟頷魚、鱸鰻及臺灣鬥魚等現生族群明顯恢復原有生機,而於98年將其移除於保育類名錄外。

紅皮書與原生魚類保育工作
林務局指出,金門早期軍事管制,限制土地的超限利用,也因為如此,保存極為豐富的低海拔溪流生物資源,所以在臺灣近乎滅絕的大鱗梅氏鯿,在金門島上仍有部分族群,惟近年來,外來物種如吳郭魚入侵卻也逐漸影響大鱗梅氏鯿的生存。 透過林務局的協助與牽線,促成紅皮書研究團隊與金門縣政府合作,於溪流整治工程中,融入溪流生態與人工濕地概念,讓當地溪流生態回復,鱔魚、大鱗梅氏鯿,甚至水獺都已回來。金門縣府政府也規劃,將透過研究團隊的帶領,與社區或產銷班協力合作,進行溪流生物資源調查、棲地保育規劃、魚類復育、基因型分析、外來種移除及教育訓練等工作,從多元面向進行原生魚類生態保育工作。

全民關注 共同努力 讓淡水魚類資源重現生機
林務局強調,除委託專業團隊研究調查外,林務局轄屬8個林區管理處持續投入森林溪流魚類調查工作,協助拼湊出整張臺灣淡水魚資源輪廓,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辦理封溪護魚工作,及水梯田復育與鼓勵生態休耕、劃設魚類保護區等工作。期許在大家的努力下,未來再次修訂淡水魚類紅皮書時,名單上的物種能大幅減少,也讓這些瀕危的本土物種,能在臺灣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永續生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