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有注意身邊吱吱喳喳叫個不停的麻雀了?這些平常我們習以為見的鳥種,會不會有一天在我們不知不覺間消失了?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根據的,歐亞大陸在1980年代都遭遇麻雀族群數驟減的遺憾。有感於此,2010年印度環保團體自然永續協會(Natural Forever Society)發起一項跨洲際的保育行動,將每年的3月20日訂為麻雀日,為那些平時可見「平凡而美麗」的麻雀及物種請命。
自然永續協會倡辦人迪拉瓦(Mohammed E. Dilawar)表示,那些我們認為自然而然存在的常見鳥種,如果不及時開始保育工作,今日常見的物種就是明日受威脅的物種。每年這一天,發起團體鼓勵人們以創意性的宣傳和活動,關心在我們周邊的麻雀,保育要及時。
很難想像,過去在1平方公里範圍,動不動就有數千隻麻雀,有些國家,近年來卻已減少到不到100隻。監測數據最完整的英國鳥類信託(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估計,現在看到1隻麻雀的地方,在40年前會有30隻麻雀!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助理柯智仁說,在保育的概念裡,都認為要保育稀有瀕危,棲地零碎化、退縮的物種非常重要,但人類的環境中,一些常見的鳥種,如麻雀、白頭翁、綠繡眼、珠頸斑鳩,常在我們不知覺間族群數快速崩解或消失,而這些鳥種的存在正反映我們周邊環境的指標,當牠們消失時,環境可能也破壞了。
麻雀日提醒人們,動植物常見物種和受威脅物種的保育工作同樣的重要。
2012 關注家麻雀處境
今年麻雀日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全球人民關心家麻雀的處境。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表示,家麻雀全世界整體群量仍不算少,但在西歐和印度已歷經長時間的族群下降,英國於 1970年之後,族群數下降達68%,部分區域甚至超過90%,因此在英國已列入紅色名單,近年狀況略微好轉,但數量仍相當少。
導致家麻雀族群下降的原因,至今仍未能掌握,曾討論過的可能原因,包括農業形態改變導致雛鳥食物不足、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天敵、疾病、巢位不足、大量農藥使用、因無鉛汽油會產生的有毒物質(亞硝酸甲酯, methyl nitrite)等。
為了因應前述可能原因,保育人士提出一些建議的措施,包括農田留一些適合昆蟲生長的環境, 種植原生的田籬植物,在都市地區增加適合家麻雀生活的綠地,庭院種植可以多產生食物的植物。此外,提供巢箱、減少殺蟲劑、農藥的使用,都是友善家麻雀的作法。
林瑞興表示,目前全世界屬於雀形目(Passeriformes)麻雀科(Passeridae)的鳥種共有40種,在台灣有紀錄的共3種,分別是: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Russet Sparrow)、麻雀(Passer montanus, Eurasian Tree Sparrow)以及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 House Sparrow),其中家麻雀屬迷鳥,亦即台灣非其正常分布範圍,迷途或特殊原因意外出現在台灣,非人為引進;山麻雀及麻雀皆為台灣留鳥,山麻雀或許有少數的遷徙族群。
麻雀目前在台灣分布廣泛,數量眾多,是非常普遍的留鳥。反之,曾經普遍存在原住民部落的山麻雀,也有如原住民,族群數非常稀少。2009年8月,農委會正式公告山麻雀為一級保育類物種,意即瀕臨絕種。林瑞興說,「當適應力強的麻雀,到了無法延續其族群時,這其間必然有不少我們應該注意的事。」
麻雀類與人的關係,十分緊密而多元。對許多人而言,麻雀象徵著農村生活以及成長的記憶。人類的居住環境的擴散以及農業行為,可能是其族群增加和擴散的助力。相對的,隨著人類對土地、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也將造成麻雀族群下降。
那些在周邊的麻雀到哪兒去了?現在,或許可以試試這個問候語:你今天看到麻雀了嗎?(待續)
【麻雀日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