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只是「Let go」 食蛇龜與柴棺龜野放的難題


因為非法盜獵與走私,台灣近十年查緝收容的食蛇龜與柴棺龜數量已超過1萬隻,這些被救保育龜的最終處置是相關單位棘手的難題。過去雖然曾提出不同的處置方案,包括建立長期收容保種中心、轉送國內外民間收容機構長期收容、進行商業人工繁養殖試驗利用、提供學術機構研究使用、配合宗教團體智慧放生、野放回自然環境補充或重建野生族群等。但食蛇龜與柴棺龜既然被認定瀕危的保育龜,所有保育或保護措施應以野生族群的存續為重點,在長期沈重的收容壓力下,疏散密度過高或數量過多的收容動物,實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仍需考量是否符合對野生族群保育有利的大方向。 食蛇龜、柴棺龜野放都有死亡、被捕食或被盜獵的風險。 圖片來源:陳添喜 。 基於保育目的進行野生龜類的野放,是複雜且昂貴的過程!如果目的只是為了處置查緝收容動物,當然又是另一回事。最近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了遷移一處訓練基地內1千多隻陸龜,預計要用5千萬美金(15億台幣)經費及監測30年,以確保移地野放後的陸龜可以適應新環境,並成功建立具有生態功能的族群。把動物放出去很容易,但要確認野放成功卻是一條漫漫長路!往往我們只能看到少數成功的案例,失敗或沒有進行監測評估的案例更多。野放動物常被認為是「Set free」,但多數的野放過程只算是「Let go」,到了野外環境發生什麼事根本不清楚。而Let got過程常被包裝成口號宣傳的嘉年華活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