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風機」或「血色能源」 選址決定白海豚生死


作者:施月英、吳慧君(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白海豚,在幾年前國光石化開發爭議中聲名大噪。前副總統吳敦義先生脫口而出一句「白海豚會轉彎」名言,也讓這可愛的白海豚成為家戶喻曉的海洋哺乳類。

台灣雖為海島國家,但是因過去戒嚴令的實施,鮮少有海洋相關開發和研究,直到1988年戒嚴令解除後,台灣海岸地區才開始開發利用,也就是說,我們對海洋的深度認識事實上不到30年。

台灣白海豚。攝影:蔡嘉陽

岌岌可危的台灣國寶

對於台灣白海豚的研究,更是到了2002年才在香港公園保育基金協助下,展開初步調查,確定西部沿海有白海豚分佈,主要分布在新竹到台南之間,水深30米以內的水域,是屬於近岸型的海豚。2015年經學者研究證實是台灣特有亞種,因難以跨過更深的水域與中國或香港等沿海水域的白海豚做基因交流,致使台灣的白海豚屬於獨立的亞種;在分類學上,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更新為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與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 兩個亞種,是名副其實的台灣國寶。

台灣白海豚數量岌岌可危,2007年初步評估族群數量僅約99隻,因族群數量稀少,受到國際保育組織高度關注,在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鯨豚專家列為野生動物紅皮書最高保育等級的極危等級(CR),僅次於「絕種」。

台灣西海岸白海豚族群的數量每況愈下,2010年估計族群數量約69-86隻,2012年族群數量約為64-68隻,更發現族群粗出生率從2009年7.14%到2012年下滑至零,2015年研究調查族群數量已下降至60隻,已經步上滅絕的路上。從2007年99隻到2015年60隻,短短五年,台灣就失去將近39隻台灣白海豚,平均一年失去7~8隻。筆者按此推估台灣白海豚將在2025年滅絕,除非政府投入比現階段更龐大的經費與人力執法,否則此刻,增加任何些微的干擾,都會加速白海豚滅絕。

逃過國光石化 又遇到離岸風機

新任政府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且彰化縣政府更是積極更取外商投資綠電,以加速發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並預計在西部沿海架設千架離岸風機,其中彰化外海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占全台約80%。

然而彰化位於白海豚南來北往必經之路,更是重要的覓食區域,開發預定地卻緊鄰台灣白海豚重要的棲息環境以及漁業資源豐富的地區,風機架設施工打樁期間及營運,將嚴重危害白海豚的生存。

彰化離岸風力發展潛能高。圖片來源: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致命的噪音污染

許多國外研究指出,離岸風機施工時產生的水下噪音,會對海洋哺乳類造成嚴重影響,水下噪音對鯨豚的影響通常有以下五種情況,包括造成傷害/永久性聽力損害(PTS)、暫時性聽力損害(TTS)、遮蔽其他音源(Masking)、行為影響(Behavioural Response)、聽見聲強(Audibility) 。這些影響,都可能造成海洋哺乳類迷航擱淺、找不到配偶、甚至可能會因為找不到食物餓死。

以鼠海豚及海豹為例,離岸風機打樁時,產生的水下噪音,超過80公里,都還是可聽到的範圍內,而在20公里內左右就會改變原有的行為反應(Tomsen, F et al. 2006)。在德國,研究調查發現,在施工前三週以及施工期間,在方圓20公里內,海豚有明顯躲避的行為,在10.8公里內監測點,發現打樁期間對海豚有負面影響。在丹麥,也有超過10年長期研究調查發現,離岸風機設置完成後經過將近十年,周遭的迴聲定位活動(echolocation activity)仍尚未回復到以往的頻率。

減少衝擊 施工有規範

為減少離岸風機施工對生態及海洋哺乳類衝擊,國際上都有相關規範及限制,如德國聯邦海事及水文地理局,明訂離岸風機打樁時750公尺內水下噪音聲曝值不得超過160dB,才能准許開發施工。

荷蘭離岸風電聯合會(TKI Wind op Zee)工作坊報告中(2014),也提到荷蘭在架設離岸風機評估時,為避免影響繁殖鳥類食物供給及季節性遷徙的鼠海豚的影響,在特定地區有開發限制,且一季只能蓋一座風力發電廠,更限制禁止在一月到六月底間施工打樁。比利時也有類似的規範,禁止在一月到四月底間施工打樁。

英國則禁止於夜間作業,也要求業者需提出降低海洋哺乳類衝擊的計畫(Marine Mammal Mitigation Plan, MMMP)經主管機關核准才能取得開發許可證,計畫有幾點基本準則,包含認定海洋哺乳類需實施減緩影響範圍區域、指派專業海洋哺乳類觀察員、提出以目視及被動聲學監測該區域(Marine Mammal Mitigation Zone,MMMZ)海洋哺乳類動物的方法、提出海洋觀測員及打樁施工負責人之間有效的溝通制度、需確認監測範圍內無哺乳類動物且經允許時段才可打樁施工、在該區域紀錄海洋哺乳類動物、鯊魚、海龜目擊次數及任何行為紀錄、若目視監測無法順利進行(如夜間或起霧時)則需加強聲學監測。

我國環保署於今年2016年7月12日環評委員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通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環保署雖提出許多規範(如緩啟動漸進打樁、減噪工法),卻沒有如國外有季節性禁止施工的限制,這才能真正杜絕對生態衝擊。

保護做半套 重要棲地緩衝只500公尺

儘管有進行水下噪音減緩工法,但我國尚無訂定水下噪音曝值,也尚無針對台灣白海豚的聽力研究調查,即使業者依照環評承諾實施水下噪音減緩措施,仍然無法保證減緩水下噪音就對白海豚存亡沒有任何影響。

此外,業者是否真能依照環評承諾執行?環評承諾又由誰來監督?2016年9月就有民眾舉報,在苗栗竹南外海離岸約1公里處,離岸風電開發業者上緯公司,在夜間進行基礎打樁,違反環評承諾。業者須在施工時設置監看白海豚觀察人員,若有發現白海豚就要停工。很明顯,業者在夜間無法監測白海豚是否於附近活動的狀況下,就施工打基樁,這將嚴重造成白海豚傷害。

這只是第一支的離岸風機的施作,未來有千架離岸風機。更遑論,我國離岸風機政策環評風力機組開發地,施工位址只與白海豚重要棲息地只需要保持500公尺距離!白海豚的存亡台灣政府在乎過嗎?

莫讓「綠色能源」成為「血色能源」

台灣白海豚僅是西部沿海指標物種,但是西部海域仍有其他亟需關注之物種名單;有高達8種屬於極危和瀕危等級,其中白海豚為極危等級,其他頻危物種包括:無溝雙髻鯊、台灣扁鯊、赤蠵龜、綠蠵龜、龍王雕、劍旗魚、赤點石斑魚等等,都是在近岸海域活動。對於風機設置至運轉期間,可能產生哪些衝擊及因應對策等都沒有任何研究報告來佐證。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海洋的漁業資源與生態是我們的國本,西部海岸類型多樣且特殊,水深30米或6海浬以內海域,包括有岩石、藻礁、沙地、泥地、黏質地,有潟湖、珊瑚礁、海蝕、峽灣、紅樹林等等,育孕豐富多樣的海岸、海洋生態環境及特殊的漁業資源,也造就17餘萬名的近岸漁民從業人員工作機會。

可以理解新政府急迫發展再生能源,但是離岸風機選址如此倉促,不顧台灣白海豚、海洋生態、漁業衝擊,實在沒有資格稱作綠色能源,而是扼殺其他物種的血色能源。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