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篇)綠能為環保減碳而設立,離岸風電拓展之際,卻遇上開發單位違規夜間施工打樁,將瀕危的白海豚推向滅絕之境。而台灣相關水下噪音危害海洋哺乳動物的科學性調查不多,較難判斷損傷程度,台灣聲景協會秘書長林子皓,同時也是鯨豚生態專家,2007年投入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長期收錄白海豚及其生活環境之水下聲音,藉此了解牠們的生態習性及評估受環境影響的面向,「水下噪音所造成的傷害,不會比海洋污染來得輕微。」他強調。
瀕危的中華白海豚,如今只餘60隻。攝影:張恆嘉。本報資料照。圖片來源:彰化環保聯盟。
水下噪音傳播距離長、效果加乘 白海豚無處可躲
從生物聲學的角度,林子皓分析聲音如何作用於生態學,鯨豚的聲音除了作為個體之間的溝通訊號外,牠們也透過回聲定位探測感知環境與其他生物;水下聲音在鯨豚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然水下噪音影響白海豚的層面,現仍只能從國外研究推敲。
而噪音亦因強度差異帶來不同等級的危害,尤其像海上風機打樁產生的高頻震波,如同爆炸波,造成組織損傷、導致慢性死亡都有可能。
強度較小則聽力受損,「想像在工廠裡,無預警下遭遇高強度噪音,短暫性聽力衰減,又長期遮蓋效應之下將形成聽力障礙,溝通須耗費越來越多能量,改變音頻、覓食困難、或想離開棲地等等行為變化,對敏感的白海豚來說,行為受到干擾,等於生存面臨極大威脅。」他補充,且暴露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雖尚未能經直接的實驗證實,但相關的研究證據也顯示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統問題等生理疾病。
此外,與空氣中的噪音監測不同,水下噪音更難測量分貝(dB),亦難擬定保育措施。他指出,「聲音在水裡具穿透性,傳送距離每秒約1500m∕s為大氣340m∕s的4~5倍,因海水密度高,經此介質音量放大,效果不只加倍、更是加乘。」低頻、高強度的脈衝波,水下往往可達幾十公里遠,因此,如果沒有實際量測噪音傳播的範圍,施工框設2平方公里的警戒區,可能不足以提供白海豚最安全的屏護。
航道上往來的船只速度往往超過40節,加上產生的水下噪音,各方面均造成對白海豚的重大危害。圖片來源:林子皓。
目視搭配水下聲學監測站 全面警戒白海豚出入施工海域
針對離岸風場開發影響沿岸鯨豚之研究以北海海域最多,此海域以港灣鼠海豚為最主要物種,居住於淺海棲地與中華白海豚特徵相似,唯活動範圍(20~60米)較白海豚深(15米內),故可作為參照案例。分施工、運轉時期兩階段,各有不同正負行為反應,林子皓說明,雖有少數例子如丹麥、荷蘭,顯示運轉後因劃設禁漁區、禁航區,配合風機的造礁效應,可能造成食餌魚類增加,進而提升鼠海豚族群密度,但不見得能回復原來的活動頻度。
「造礁若沒有搭配禁漁,海洋環境復育不可能成功。何況白海豚喜歡吃的是底棲魚種,造礁吸引的並不完全是白海豚的食餌魚種。」風機政策在在宣稱其正面效益,對此,他則持保留態度,提醒須謹慎評估每一個操作環節,俾使把生態衝擊降到最低。
相較運轉前的施工階段,打樁時期的巨量噪音,加上大量工程船隻的交通,人為干擾特別嚴重,海豚活動頻度較低,還可能暫離棲地。瀕絕脆弱的白海豚,必須花最大努力去保護,包括例行性長期監測(水下麥克風)及施工現場監測。混濁的西部海域,目視能力有限,後者僅目視觀測無法完備確認白海豚有無出現於施工區之任務,應輔以設置水下聲學監測站,或應用傳輸系統整合平台,然往往因設備要價昂貴未必設置。如今發生夜間違規打樁一事,顯見「沒有把生態議題放在第一順位考量,也沒有把生態顧問放進工程規劃之內。」
海上風機吹送的是綠能進行曲,抑或是白海豚滅絕前奏?科技產業、保育共榮發展,透過生態監測謀求解決之道。圖片來源: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推動辦公室。
生態調查公開透明化 提供檢驗基準 推動生態監測產業
而之所以業者甘冒違法風險、便宜行事,林子皓認為,因此,資訊公開透明尤其重要,此乃環境制度的問題,指的是開發計畫環說書的生態調查。若能公開生態調查資料,便能重複檢驗科學證據的品質,學界可免除背書之嫌,不同意見亦可就同一份基礎資料延伸論述的基礎,曾參與環說書擬定的他直言,否則,不同立場的團體彼此不相信各自的資料,難以聚焦討論。
另一個監督開發單位是否遵守環評承諾的方法,即為長期聲音記錄,同時也能累積海域生態調查資料庫。開發單位執行,官方、學界均可提供技術、知識合作。「機器操作正常,數據不會改變,水下聲音的記錄具公信力,再去研讀其中海洋動物於施工前後的活動差異趨勢。」同樣地,建議須開放資料。
他呼籲,讓生態監測也變成一種新興產業,綠能發展的宏觀格局,當不只開發導向的單面向度,如何讓再生能源和海洋資源經營管理共存共榮才是未來的重要方向。政府強調發展再生能源日後可以技術輸出,輸出內容不應限縮於能源、風機建設等技術研發,生態監測、環境經營與管理、漁場風場產業共生等等多元面向,亦將成為未來技術輸出的可能方向。
無論如何,離岸風機將大幅度改變風場海域的聲景,如何減輕對物種的威脅,包括預防性措施、減輕衝擊措施及施工管制措施。他舉例,比如減少噪音源,打樁採取鑽探方式或小型基樁,「生態與工程得放在一起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機會。」鯨豚保育工作者郭祥廈則補充,打樁的噪音值應先精準估算,再使用氣泡幕或氣泡網降低噪音。
36個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不包括3個獎勵場址)主要集中西海岸,六成更設置在彰化,影響野生動物棲地環境甚鉅,亟需建置水下聲音監測平台及生態調查資料公開透明化,透過科學實證溝通不同立場意見。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聲景的意義,是聆聽這個環境、這片土地,好不好聽並非重點,從聲音的變化了解環境、生態變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林子皓表示。開發派和環保組織,不時在缺乏監測資料下糾辯,各方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證據來促進溝通,協會願景即為落實完整、確實、穩定的監測平台之建立。
夜間打樁涉及違規行為 環境督察大隊調查中
針對上緯夜間施工爭議,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回應,參考歐盟、美國標準,開發離岸風電目前已有一般性環評作業準則,業者應依規定施工,不得違反承諾事項,一旦經主管機關環保署調查確認違規行為屬實,農委會將依《野保法》第18條觸犯騷擾、及第41條予以懲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另一方面,關於遲遲未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劃設進度,楊宏志說明,7月初以來,於苗栗、彰化、雲林、台東、嘉義已辦理六場說明會,漁民仍持反對態度,9月底將舉行全國性說明會繼續溝通。
而環保署副局長詹順貴表示已知情,一案由中區環境督察大隊負責稽查,中區大隊吳權芳隊長表示,督察大隊監督開發計畫是否遵照所提環說書承諾執行,尤其離岸風機打樁作業影響海域乃至中華白海豚生態,確實監測乃為重點。周二通知上緯,昨(8日)赴苗栗竹南現場調查,除了現地說明,業者來不及整理監測資料僅做口頭陳述,一個月後補送文件,會盡快查核是否不符合環說書內容,再依違反《環評法》予以後續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