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首度合辦打擊野生物走私執法研習會25日於台北市立動物園登場,邀請美國魚類及野生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專家來台指導,國內則有負責邊境查驗、野生動物違法案件查緝之關口、海巡、警政與調查局等機關參與。
位於走私路徑樞紐 台灣需提升執法效能
近年來由於野生物走私猖獗,威脅物種和生態系統,直接導致大象、犀牛、老虎等物種遭到屠殺。2014年聯合國和國際刑警組織報告中更揭露,每年貿易額高達2130億美元的野生動物走私活動,是全球恐怖組織和民兵等犯罪組織的重要資金來源。此外,更影響輸出國居民的生計和觀光景點,讓消除貧窮和永續發展的努力白費。台灣位於東南亞通往美洲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打擊野生物犯罪重要的一環。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致詞時引用聖經「萬事都互相效力」,說明野生物是地球不可或缺的一環。人類雖已覺醒、善待地球上的物種,然而犯罪集團利之所趨,行為猖獗,他希望透過國際間經驗分享,打破犯罪集團嚴密組織,這不但需國內跨部會合作,更需要國際間合作。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梅健華致詞時表示,由於人們購買象牙、犀牛角和獸皮,使大象、犀牛、老虎等動物瀕臨絕種。過去十年來,盜獵者屠殺了約10萬頭大象,而全球老虎數量也從百年前的10萬隻驟減至今不到4千隻。國際社會雖強烈譴責盜獵,但卻往往忽略其他較鮮為人知的物種,包括台灣的一些原生動物,如食蛇龜、穿山甲、稀有樹種等。「野生物販運的本質是跨國犯罪,唯有全球採取一致行動,才能解決。」
林務局表示,野生物走私活動涉及海巡、邊境查驗、查緝調查等國內不同執法單位,亟需透過知識及技術交流、經驗分享、實質合作來提升執法效能。
台灣從東南亞到美洲和東北亞的交通運輸樞紐上,透過船運將野生物輸入美洲,過去常有透過台灣關口轉運走私野生物前往中國。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此次研習會除了提升野生物犯罪行為查緝能力,並能建立國際管道,分享相關情資,將有助於查緝破案率,希望杜絕走私犯罪。
全球穿山甲族群瀕臨崩潰 IUCN列瀕危
過去30年,國際保育焦點都集中於大象、老虎、犀牛三種物種上,然而,近五年間,穿山甲因中國飲食以及傳統中藥使用,成為國際新興的走私對象。
開幕儀式現場,台北市立動物園特別帶來一隻由飼育員長期照顧的穿山甲,以及人工蟻巢,當穿山甲靠近蟻巢聞到味道之後,就主動靠近攝食。牠以長舌頭伸入蟻巢攝食白蟻和螞蟻,是野外維繫森林生態非常重要的物種。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金仕謙指出,全球八種穿山甲屬物種中,四種在亞洲,四種在非洲,然而棲地消失及獵捕壓力使得全球穿山甲族群受到嚴重迫害。
金仕謙解釋,國際間因推動生質能源而大量砍伐雨林,種植油棕,原來樹種多樣高的森林是穿山甲取得白蟻的來源,但當林地砍伐轉種油棕的過程,造成棲息地大量破壞,讓穿山甲暴露在捕獵壓力之下。一開始捕獵是為了補充蛋白質,可是當中國的需求增加後,透過海路、陸路,有計畫的走私行為變得十分猖獗,並透過每個關口轉運。
以台灣原生穿山甲所屬的中華穿山甲為例,三個亞種(華南、海南跟台灣)中,海南穿山甲已經找不到了,長江以南的華南穿山甲也幾乎看不到,僅存族群在台灣,以及印度北邊。
中國學者:連保護區也找不到穿山甲了
中華穿山甲處境多危急?他舉2012年全球穿山甲專家在新加坡召開會議,已經研究了20年的中國學者提供說,為了參加這個會議,他通知獵人,只要有人找到新鮮的穿山甲洞,他提供1000元人民幣獎勵,經過三個月,一個洞都沒找到,甚至是保護區也如此。
今年1月,IUCN提議將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以及菲律賓穿山甲(Manis culionensis)這些因捕獵壓力族群數量大量減少的物種,列入CITES附錄Ⅰ名單,此項提議有望於9月CITES會議中討論。
台灣在穿山甲的研究、保育則受到各國肯定。金仕謙指出,台北市立動物園除了公部門挹注經費提供穿山甲研究、救傷收容,積極與全球保育團體經驗分享,並與首屈一指的動物園合作域外保育,目前各有一對穿山甲個體送到德國萊比錫、日本上野動物園。
全球穿山甲屬下八種以及IUCN保育等級:
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CR)
馬來穿山甲 Manis javanica (CR)
印度穿山甲 Manis crassicaudata (EN)
菲律賓穿山甲Manis culionensis (EN)
大穿山甲 Manis gigantea (VU)
南非穿山甲 Manis temmincki (VU)
樹穿山甲 Manis tricuspis (VU)
長尾穿山甲 Manis tetradactyla (VU)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