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鯨豚擱淺怎麼救? 獸醫師來開講(一)


本報2015年11月6日台南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台灣鯨豚活體擱淺的比例約四成,但恆春鯨生動物醫院院長,前海洋生物博物館第一任獸醫師錢興華認為,台灣的擱淺鯨豚沒有一隻真正經歷過穩定的「復健」,且多數民眾對鯨豚還是有錯誤認知,觀念仍需加強。

灑水目的不單是保溼,主要是散熱,上岸後最怕體溫升高,所以應在血管最多的背鰭和尾鰭灑水降溫,胸鰭部分需挖坑引水把鯨豚扶正保定,防止熱衰竭。錢興華提供

灑水目的不單是保溼,主要是散熱,上岸後最怕體溫升高,所以應在血管最多的背鰭和尾鰭灑水降溫,胸鰭部分需挖坑引水把鯨豚扶正保定,防止熱衰竭。錢興華提供

本月1日,錢興華受邀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保育中心與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所合辦鯨豚保育志工培訓研習,以生動豐富經驗分享,問答互動方式為志工講述鯨豚醫療及檢驗時期的照護。

上岸玩耍? 鯨豚擱淺其實是求助!

錢興華強調鯨豚擱淺救援不要不明究理只想推回海裡,要先打118通知海巡署,由海巡署連絡鯨豚救援獸醫師到場進行檢傷研判傷勢,決定野放或後送醫療。瑭芯攝
錢興華強調,鯨豚擱淺救援不要不明究理只想推回海裡,要先打118通知海巡署,由海巡署連絡鯨豚救援獸醫師到場進行檢傷研判傷勢,決定野放或後送醫療。攝影:瑭芯。

錢興華說明,鯨豚擱淺是指鯨豚在無助狀態下滯留沙灘或海陸交界;集體擱淺則泛指兩隻或兩隻以上鯨豚同時擱淺(雌鯨和幼鯨一起擱淺除外);而單獨個體或母子擱淺上岸,大多為生病、受傷或健康狀況太虛弱。

幼鯨即使斷奶也會跟著母鯨很多年,幼鯨擱淺媽媽不但不會遺棄牠,還可能一起上岸,或在外海徘徊。

錢興華表示,根據死亡解剖報告的統計,鯨豚單獨擱淺有98%以上是因「病」擱淺,且都處於疾病末期,若再被岸上好心人不斷往海裡推,加上嗆入海水,則必死無疑。

群聚性的鯨豚,因生病體力逐漸耗弱,就跟不上團體行動,最終無法正常浮在海面換氣呼吸,可想像牠在海面掙扎換氣或已嗆到海水,求生本能就是上岸,不要讓自己淹死(因為鯨豚用肺呼吸,不同於用鰓呼吸的魚)。錢興華表示,每次新聞都說浪大,被浪打上岸、找食物、玩耍到退潮等等,這些推論都不對!

擱淺死亡主因:日漸消瘦餓死

在過去,擱淺鯨豚死亡後解剖發現胃中充滿塑膠袋屢見不鮮,死亡原因是餓死,不是因病。事實上,飢餓致死時程很慢,因為鯨豚有一層很厚的皮下脂肪,所以「瘦」不是問題也不會致命,重要的是為什麼會瘦?

錢興華說,鯨豚單獨擱淺絕大部分是因病擱淺,久病到末期的瘦只是疾病過程,鯨豚並不喝海水,水分來源由食物攝取,胃阻塞後無法進食導致脫水,最後食慾廢絕。如果是大腦問題(外表看起來是健康的),早期血檢驗不出來。失去平衡會有換氣呼吸的問題,覓食也會有問題,之後因饑餓免疫力下降,生理就會出現病態。

錢興華舉例今年9月墾丁南灣擱淺一隻熱帶斑海豚,通知他之前就被推回海裡三次,到現場不到20分鐘,海豚因缺氧抽筋死亡,事後由影片看到兩位救援者拉鯨豚尾巴,卻因身體太重讓頭泡在海水裡,推測是肺部嗆入海水死亡,因肺泡只有一層細胞,而海水是高張溶液,會溶解細胞,而死於急性肺水腫,肺出血。

另外,常見鯨豚皮膚被鯊魚咬到很大的癒合傷口都還活著。因為鯨豚皮下脂肪很厚,皮下組織空間幾乎是零,即使皮膚有穿透傷,也被脂肪層擋住沒有擴散空間和機會惡化。通常擱淺鯨豚身上傷口幾乎都是正流血的新傷,大都是擱淺過程造成,皮肉傷不會致命。除非是已嚴重感染化膿,造成敗血症。

救援鯨豚錯誤動作:朝頭部灑水

常見擱淺現場錯誤危險動作,就是拿水桶往鯨豚頭上沖水,這個動作會嚇到從沒見過人類的鯨豚,若牠正好張開噴氣孔吸入海水,一定死亡。

鯨豚擱淺最重要的並不是朝牠身上一直灑水,而灑水不單是保溼,主要目的是散熱,皮膚乾掉、甚至裂開包括外傷都還不會致命,上岸後最怕體溫升高,所以應在血管最多的背鰭和尾鰭灑水降溫。

錢興華提醒,鯨豚擱淺救援絕對不能不明究理只想推回海裡,應先打118通知海巡署,由海巡署連絡鯨豚救援獸醫師到場進行檢傷、研判傷勢後,再決定是否可野放或後送醫療。

而鯨豚後送醫療一定要避開造成緊迫的因素,將鯨豚送上浮動擔架,營造安靜、良好的醫療環境,如此不但方便獸醫團隊治療,也能讓從未見過人類的鯨豚在最低干擾下好好休息,達到真正的醫療照護功能。

早期克難版浮動擔架,鯨豚在浮動擔架休息能減少緊迫,降低干擾,達到真正的醫療照護功能。錢興華提供。 後期改良式可吊點滴的浮動擔架,更方便獸醫師為鯨豚醫療。錢興華提供。
早期克難版浮動擔架,鯨豚在浮動擔架休息能減少緊迫,降低干擾,達到真正的醫療照護功能。錢興華提供。 後期改良式可吊點滴的浮動擔架,更方便獸醫師為鯨豚醫療。錢興華提供。

擱淺鯨豚救援 台灣觀念仍需加強

地球污染是無解的事實,鯨豚擱淺除了與海洋污染及暖化有關,憂心海洋環境垃圾污染之外,錢興華更以獸醫專業觀點感嘆,多數民眾對鯨豚還是有錯誤認知,觀念仍需加強。尤其活體擱淺鯨豚復健工作,在所有保育工作中更具挑戰。

然而,錢興華表示,台灣擱淺鯨豚沒有一隻進行過真正穩定「復健」,每隻都是在治療中倉促野放;看似健康野放了,難道就是一次成功救援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本著醫者仁心,凝視生命的傷痛不是件容易事,面對稍縱即逝的生命,能救就盡力救,這也是他對鯨豚救援唯一態度!當然,確定無法救活情況下,最好也是最人道的做法就是給予安樂死,盡快結束牠的痛苦。然後採新鮮體檢,查出真正擱淺原因,破除擱淺猜測才能達到研究意義。

錢興華幫幼齡鯨豚餵奶,參與救援志工在池邊觀察待命。而幼鯨會請志工24小時排班陪伴,因為幼鯨即使斷奶也會跟著母鯨學習生活2-3年。錢興華提供

錢興華幫幼齡鯨豚餵奶,參與救援志工在池邊觀察待命。而幼鯨會請志工24小時排班陪伴,因為幼鯨即使斷奶也會跟著母鯨學習生活2-3年。錢興華提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