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黑鳶同步調查:426隻 有增加、仍瀕危


本報2015年9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過去台灣農民口中的「鷹仔」(黑鳶),曾經普遍常見,沒有人認為需要數算;隨著農地農藥使用過於普遍,不知不覺間,鷹仔變少了。台灣全島的黑鳶還有多少?連續幾年透過屏科大野保所及台灣猛禽會合作,進行同步調查,今年9月調查共有426隻。

2015年9月黑鳶同步調查出爐。圖片來源:台灣猛禽會

「由於數量減少,於是我們懂得數算……」

「過去,黑鳶在台灣數量很普遍,我們不會想清點牠們的數量,直到黑鳶數量稀少後,我們才開始思考,還剩下多少隻的問題。」對年輕世代的黑鳶研究者林惠珊而言,黑鳶不應只是上一輩口中的傳奇,黑鳶族群數量的調查顯示,黑鳶數量已不容損失。

2013年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結合台灣猛禽會進行的「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在黑鳶已知的聚集地進行黑鳶夜棲數量的點算。

在提到黑鳶研究之前,必須先提及沈振中,他是國小老師,同時是基隆鳥會的成員,由於急切關注黑鳶處境,1992年至2012年,他花了20年的進行長期觀察。黑鳶睡覺前會有集體聚集在夜棲地附近的情況,因此一開始他先找出夜棲地,從2個到逐年增加夜棲地的觀察,持續耕耘不惜每個月到各縣市尋找黑鳶的蹤跡,才能打下黑鳶同步調查的根基。

2013年由林惠珊接手,透過沈振中累積資料,黑鳶族群數量在繁殖季時,會在其繁殖領域內夜棲保護幼雛;夏末到秋冬季節,繁殖季結束後,黑鳶逐漸群聚,尤以7月、9月、12月數量最多。這項調查為了配合北部繁殖季較晚結束,因此跳過7月,直接選擇9月及12月各執行一次。

因此每年9月及12月在已知的夜棲地,在黑鳶夜棲前的下午,進行全台同步的夜棲地計數觀察、點算陸續進入夜棲地的黑鳶數量,已成標準化調查方式。同步調查有其必要性,林惠珊指出,從先前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的個體追蹤,得知不同地點的黑鳶是互相流動的,因此同步調查才能夠克服黑鳶流動的問題,提高統計的準確度。

農法轉型為黑鳶找生路

「站在鳥類物種存續的立場,426隻絕對是少數。」台北鳥會何一先接受訪問時如此表示。不過,從2013年272隻、2014年359隻、2015年426隻,連續3年的資料顯示,似乎有上升趨勢。

多久沒看到黑鳶了?攝影:謝季恩。

多久沒看到黑鳶了?攝影:謝季恩。

林惠珊說,一般而言猛禽容易在暴雨後死亡,今年早春因降雨較少,是否是出生率較高的原因,值得探討。

另外,2013年發現大量農地毒鳥事件後,針對各樣區進行宣導推廣,友善農業的推動有助於黑鳶族群存續,如屏東紅豆田去年18甲地轉作不毒鳥不使用落葉劑的紅豆,今年則預定增加至30公頃;黑鳶死亡威脅降低下,翌年進行繁殖配對數也增加。「友善農業推展,可能有助於黑鳶族群數量增加。」

黑鳶面臨的生存威脅,包括棲地破壞、人為獵捕,鼠藥、農藥的毒害等,林惠珊表示,在2011~2015年間,總共發現7隻個體遭到人為非法獵捕,5隻個體遭受到農藥及鼠藥的危害,以及1隻疑似農藥毒害尚待檢驗之中。

去(2014)年度防檢局提出「40.64%、44%加保扶水懸劑」、「37.5%加保扶水溶性袋可濕性粉劑」及「24%納乃得溶液」等4種農藥,自明(2016)年起禁止製造、加工及輸入,並自2017年起禁止販賣及使用。此外,全國滅鼠週活動,中央也改變態度,防檢局傾向由各縣市自主管理,不再由中央統一執行。

政策的轉向,逐漸重視與生態、環境共生的生產方式,但能不能阻止「故意」、「刻意」毒殺「害鳥」、「害獸」,則需意識的覺醒,願意尋求更友善的農法,而這些須靠消費者的支持。

「過去我們僅把產業視為商業行為,保育工作則常常被視為產業發展的絆腳石,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也侷限住保育工作的推展。」林惠珊接著說,「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各式生產者因保育而獲利,消費者也因此而獲益,才能形成善的循環,並得以擴大推動兼顧生活生態的生產地景。」

集水區保育也能保護黑鳶

從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資料顯示,中部地區的黑鳶是一片空白,林惠珊說,並非沒有調查,主要是因為黑鳶在中部幾乎已經完全消失,未有記錄到穩定族群。然而在北部及南部,目前可以發現黑鳶雖然族群稀少,但穩定且略為增加。今年也在日月潭、新竹、宜蘭等地,有零星目擊的回報紀錄。

這次調查幾個水庫集水區的數量相當穩定,林惠珊解釋,根據國外的研究資料顯示,黑鳶喜歡生活在具有廣大水域或草生地的地方,且對淺山森林的依賴度很高。在台灣的水庫等集水區,為了避免影響國人飲用水品質,定有水保法進行規範限制各項開發活動。因此也成為黑鳶的庇護所。

林惠珊也發現幼鳥擴散是跨縣市的,可達65公里以上,因此進行單一縣市的保育工作是不足夠的。

今年度的同步調查,號召了基隆鳥會的調查員、台灣猛禽研究會調查員、嘉義大學及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調查員,後兩者支援鳥類生態學術研究;除了進行調查之外,還包括培訓研究鳥類調查的生力軍。

不但黑鳶是公告保育類物種,其夜棲地也屬於生態敏感地區,為了避免賞鳥或拍鳥人追逐干擾,各觀測地點不對外公開;參與調查的志工也必須遵守相關約定。

台灣猛禽的處境都須關注,至於鳥類調查方式,黑鳶族群數量是可透過同步調查來統計。但熊鷹或林鵰這類單飛型、隱密在原始森林的鳥種,只能透過活動範圍和棲地面積來推估族群數量。

台北市首度發現黑鳶中毒死亡個體

雖然黑鳶族群數量看似增加,但面臨的威脅卻未減少。入秋不久,林惠珊即收到台北市第一起黑鳶中毒事件。25日在台北市境內,鄰近淡水河流域,首度發現疑似中毒死亡的黑鳶,動物醫師解剖後顯示臟器多處內出血、食道血塊及未消化完全的鳥爪鳥屍,初步推測為農藥中毒,但尚待進一步送驗。

2015入秋沒多久,台北市境內、淡水河流域發現疑似中毒的黑鳶死亡個體。攝影:謝季恩。

2015入秋沒多久,台北市境內、淡水河流域發現疑似中毒的黑鳶死亡個體。攝影:謝季恩。

林惠珊說,平時大台北地區在淡水河、新店溪沿岸均可見到零星黑鳶族群,由於黑鳶撿拾腐屍會邊飛邊吃,他將檢視淡水河沿線鄰近地區農地,了解大台北地區用藥毒鳥現況,釐清問題癥結。

屏科大助理教授陳貞志取消中秋連假,北上台北協助解剖,釐清黑鳶死因。攝影:謝季恩。
屏科大助理教授陳貞志取消中秋連假協助解剖,釐清黑鳶死因。攝影:謝季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