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出版「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書籍榮獲金鼎獎


文化部104年6月2日舉行第39屆金鼎獎頒獎典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一書勇奪圖書類政府出版品獎,為本年度二個獲獎單位之一。作者為古道專家楊南郡與徐如林伉儷,以生動的歷史故事,鋪陳出浸水營古道的變遷,重現人與步道互動過程。 農委會林務局自91年起全面建置國家步道系統,並將建置成果轉化成步道歷史叢書,以故事行銷方式讓民眾認識台灣山林之美。本次獲獎的「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書籍,由林務局洽請古道研究巨擘楊南郡及徐如林伉儷聯手撰寫,兩人攜手登山40餘年,調查古道30餘年,其調查浸水營古道開鑿史及沿途史蹟撰寫該書,林務局表示,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臺灣歷史的古道,這一條道路的形成,可以推溯到五百年前,被稱為卑南王的卑南族總頭目,威震臺灣東部與南部各原住民族的時代。五百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發生在這裡。那是曾經生活在這島嶼上的人們,以生命血肉寫成的感人故事。這本書不僅是浸水營古道的故事,更是臺灣的故事。 浸水營古道全長47公里,西起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東至臺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為臺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越嶺點最低、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浸水營古道曾被荒廢、遺忘了二十幾年,在南臺灣快速生長的植物掩蓋下,放眼一片茂密蔥蘢,幾乎要從臺灣的歷史舞臺消失了。直到民國81 年,楊南郡與南部登山老將林古松,帶著臺大登山社的學生們,展開清代南路多條古道的調查,並將調查的經過發表於報上,浸水營古道才重見天日。 林務局表示,自94 年整修浸水營古道成為國家步道。目前可以健行的路段為歸化門到崁頭營3公里、大漢山林道23.5K 到台東姑仔崙吊橋15.4 公里兩段步道,步程輕鬆,適合大眾健行的路線,目前全線暢通,歡迎大家前往體驗。該區域也是南台灣重要的植物地理區,生態豐富,特別是由步道入口至州廳界的路程,穿過「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藍腹鷴等野生動物活躍的天地,林務局提醒民眾在享受自然環境之美的同時,亦能減少活動對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衝擊,一同維護台灣山林之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