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緩開發對動物的衝擊,人類儘管花了數百萬元,國際研究團隊卻仍發現,將物種從進行開發的工事地點移置他處──即「緩和轉移」(mitigation translocations),絕少成功,而且可能導致部分物種滅絕。
無科學基礎 緩和移置反致威脅
新研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緩和移置」有效果,因其「常常未遵照科學建議的最佳作法,而且欠缺書面記錄,導致經驗無法傳承,無法改善保育效果」,有時讓反而讓物種遭受更大的威脅。
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緩和移置的事例正在快速增加,遠比為了復育物種,以科學為根據的移置要頻繁。
研究強調,被移置的動物數量以及移置後的族群狀況資料一直相當缺乏。少數留存的資料則顯示,物種移置沒有用。
研究作者之一、新堡大學學者Simon Clulow表示:「動物鮮少死於推土機下,這種死法社會當然無法接受,牠們大多是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滅亡。我們不斷批准有漏洞的發展緩和方式。物種移置若未善加管理,會導致個體數量減少,最終有滅絕的風險。這份研究是給保育社群的警鐘,提出長期以來大家不願正視的問題。」
欠缺專業 保育美意成空
在澳洲,過去15年間花了超過1千4百億元,只為了移置一個物種──綠紋樹蛙──以興建雪梨奧運選手村;同一期間,澳洲以科學方式花在保育其他所有兩棲類的金額只有330萬。
Clulow說,物種移置的工作常交由承包商執行,但承包商往往欠缺專業,各種錯誤都犯過,哺乳類、爬蟲類和鳥類等各種野生動物都曾遭殃,包括將物種移至錯誤地點,或未周全評估移置結果。
「大部分棲地都是生態滿載的狀態,沒有辦法容納新物種。沼澤石龍子這種具有攻擊性和地域性的物種,也曾因開發被移置。牠們不是被移至尚未被佔領的棲地,擴張其活動範圍,但可能有意料之外的後果,就是被移置其他石龍子的棲地,這可能嚴重影響外來種的生存。」
「緩和移置的用意是避免傷害,但實際上我們有時仍置這些動物於死地。」
研究呼籲加強緩和移置的監控和移置地點的呈報,並以保育學家建議的科學方法執行物種復育計畫。「我希望物種移置能以科學方法進行,移置前需做足功課。大部分緩和移置工作躲避專業審查且未受監控。緩和移置必須接受和保育移置相同水準的審查。」Clulow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