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獺病理解剖 疑遭牲畜踢死


摘錄自2014年10月30日中央社報導

金門縣畜產試驗所側門死亡的水獺,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解剖,不排除遭牲畜踢擊死亡的可能。

縣畜產試驗所側門17日發現死亡水獺,屍體外觀有明顯外傷及血跡,且四肢掌蹼完整,不同於以前發現的路殺情形,為釐清死因,縣府建設處將標本寄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解剖確認。

中心負責路殺研究業務的林德恩及解剖的獸醫林桂賢,30日到縣建設處提交死亡水獺報告書,也勘查近年金門水獺路殺點與冰存水獺屍體,盼協助縣府解決水獺路殺問題。

死亡水獺病理報告書指出,死亡個體為3471公克母水獺,經X光照片發現身體右側第5到7胸骨斷裂,解剖後在右側肋骨間有一深到肌肉層傷口,推斷為斷骨劃傷內部組織大量內出血死亡。

林桂賢表示,死亡水獺右側胸腔有遭外力導致胸骨多處骨折,解剖後發現胸腔到腹腔的皮下層大面積出血,胸腔及腹腔瀰漫性潮紅,廣泛性出血,胃部無任何的食物殘留,經場勘及評估水獺移動路徑,與一般動物路殺案全身骨折情況不同,場勘後發現地點與牛舍及水塘相鄰,因此不排除遭牲畜踢擊死亡的可能性;骨折處為較細的胸腔肋骨,不易由外表摸出,因此經由解剖才能找出真正的死因。

他表示,牛馬等大型牲畜動物,常因緊張或害怕而有踢擊的動作,力道強烈,以前台灣獸欄也發生過犬、貓或人類不熟悉動物行為,而遭踢擊受傷或死亡個案。目前只能由解剖發現進行猜測,故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情況發生。

林德恩等人勘查金門近年發現死亡水獺的場域後發現,金門水獺路殺的狀況與台灣野生動物路殺的原因不盡相同,金門的路殺點分布平均,且死亡的水獺多數為成熟的雄性個體,可能原因與雄性水獺因繁殖、族群擴散或地盤保護等動物行為有關,因此建議縣府參考日本沖繩縣西表山貓的保育方式處理。

林德恩表示,近年金門經濟蓬勃發展,車流量逐年提升,可透過簡易的路面障礙設計降低車行速度,也可增加聲響或以車燈折射的方式,即早達到預警的效果;日本西表島將山貓視為地方之寶,島上處處有各類型的意象作品、生態地標及紀念品,雖然島上居民或觀光客不會輕易地遇上西表山貓,但仍感覺處處都有山貓存在,金門如透過類似的環境營造或文創設計,將可彰顯金門特有的「生態經濟」。

他表示,棲地破碎是金門水獺路殺的根本問題,縣府等相關單位應從水系的連通與減少不合宜的水泥工法改善著手,才能讓水獺在金門永續生存。

建設處說,縣府明年已編列預算將進行適合地區的水域生態保護工法規範訂定計畫,除水獺,其他的水域生物也將保護。

水獺保育的議題須透過科學研究與完整的配套計畫才能根本解決問題,縣府17日已拜會農委會林務局長李桃生,獲得允諾將召開專家會議,從各面向進行水獺的保育工作,另相關單位近期也將陸續到金門,逐步改善水獺棲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