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9苗栗中華白海豚擱淺事件 中華鯨豚協會說明


作者:中華鯨豚協會

海巡官兵小心翼翼將白海豚屍體抬上岸。蘋果日報翻攝畫面。

給熱愛大海、鯨豚的人:

這次中華白海豚的擱淺事件令人難過,相信有很多人都很關心這件事,而最關心的重點應該就是「他到底是為什麼擱淺?他到底是為什麼死亡?」。在9月10日早上協會會同許多相關單位進行解剖,雖然這隻鯨豚已經有腐敗的現象,但是我們仍有以下發現:

發現 推測
1. 吻部有線狀物纏繞壓痕。 可能和漁網造成的傷痕有關
2. 脂肪厚度正常(背部達2.2cm以上)、脊椎上與下的肌肉量正常。 並沒有虛弱、營養不良、體質過差的問題。
3. 第一胃有部分已消化食物與少量塑膠異物。腸道前段有黃色食糜,後段有淺褐色糞便。 代表在過去也有吃到異物、死亡前還有進食;不過因為還有腸道內容物和糞便,所以異物並沒有影響到其消化功能 (和脂肪厚度、肌肉量的發現可以相呼應)
4. 卵巢有數個白體,子宮已回復正常大小。乳腺不發達。 曾經生育過數個小孩,或許海裡還有他的親人。
5. 肝、腎、脾等未發現異常。  

整體來講:該動物體態正常、處於進食狀態、內臟未發現嚴重可立即致死病症。 所以推斷的死亡原因可能和漁業誤捕有關。(還是要強調,該個體為3~4級腐敗,判讀上確實有諸多困難。)

其實一隻海豚的擱淺和死亡,可能和很多的壓力因子有關 (環境汙染、棲地破壞、人為傷害等等),而在這隻鯨豚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跡象:胃裡的異物=>海洋垃圾、污染的問題;吻部有線狀物纏繞壓痕=>漁業誤捕對於鯨豚的衝擊。

而過去的調查中,也發現白海豚身上有許多深的傷痕、目擊到身上掛有網具或被繩子纏住的狀況 (請參考林務局公布之計畫成果:民國101年度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噪音監測計畫);也有發現到人為因素像是船隻撞擊、噪音等等,都進一步造成海豚的緊迫,並影響其免疫功能 (請參考林務局公布之計畫成果:101-10 擱淺鯨豚疾病調查與其保育策略計畫)。

不管是這次的白海豚擱淺或是過去的調查,都一再顯示人為的影響對於海洋生物的衝擊非常的大。雖然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已經畫出來了,但是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淡水流量減少污染和漁業誤捕等等威脅,難道就因此真的消失了嗎?

而且不只是白海豚,台灣周邊海域的許多海豚其實也面臨到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我們在檢查擱淺個體時,比較不容易判定的「噪音」和「汙染物」,對於這些難以抓到把柄的人為因素,我們又該如何去進一步制定相關的保育策略? 而在這些保育策略的背後又需要哪些配套來減緩其對漁業和產業的衝擊? 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規劃好或是立即就可以做到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什麼事都不用做,相反的,我們需要更多民眾的關切,成為有關當局的後盾,去推動相關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中華鯨豚協會 全體敬上

擱淺白海豚被發現時已死亡。蘋果日報翻攝畫面。

※ 本文轉載自中華鯨豚協會網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