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瀕絕海龜 爬不出卵窩的寶寶也要救


本報2014年4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每次到生殖季就會洄游到出生地的綠蠵龜,雖然壽命可達上百歲,但是小海龜一出生就需經過重重挑戰,才有機會孵化、成長,投入海洋,成為海洋生態的一份子,維持海洋生態系的運作。面對人為破壞,原本適合產卵的棲地減少,母龜上岸產卵更形艱辛,好不容易孵化的小龜,更是珍貴。

因此,海龜救傷新解,爬不出卵窩的海龜寶寶也要救。

依靠在恢復桶內礁石上的小綠蠵龜。(圖片來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龜救護收容中心提供)

澎湖縣農漁局委託計畫的研究人員,不但熟悉每個卵窩所在,並且監測卵窩。去(2013)年,研究人員在監測海龜卵窩的過程,即於望安天台山西側沙灘,救助6隻臍帶口未密合,無法自行爬出卵窩的小綠蠵龜,經轉送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龜救護收容中心救傷醫護,目前有4隻存活的綠蠵龜,未來期望能回歸海洋,延續族裔。

農漁局生態保育科表示,卵窩的綠蠵龜,孵化後已經有兩梯次的小龜自行爬出,研究人員發現還有6隻被壓在卵窩下面,疑似體力、體質較差;這些原本可能留在原地將自生自滅的個體,因為綠蠵龜族群數量太少,太珍貴,而需傾力相救。

水試所收容中心為6隻小綠蠵龜進行初步檢診治療,並測量生物型質,作為海龜生長速率估算之參考,接著將小綠蠵龜置於佈有礁石之恢復桶,緩緩增加恢復桶之水深,訓練其游泳與潛水能力。

除了保護區,綠蠵龜要找到產卵棲地越來越難。圖為東沙環礁紀錄的產完卵後返回大海的母龜。(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水試所收容中心助理研究員許鐘鋼表示,經過3個多月的照顧,除了1隻剛進入收容中心不久即死亡,另1隻則因體弱在救治過程死亡,其餘4隻已恢復健康並正常發育,體型體重皆比剛送至該中心時成長2~7倍,運動能力與活力皆與健康個體無異。

小綠蠵龜從背甲長4.5~4.9公分到9.3~10.2公分,背甲寬從3.5~3.9公分到7.5~8.3公分,體重19.9~23.4公克到135~172公克,明顯成長,並且都能潛入水底正常攝食。

目前尚有19隻海龜於水試所進行治療救護。水試所收容中心表示,收容中心自成立以來收容的海龜種類及數量,共有192隻綠蠵龜、38隻玳瑁、5隻赤蠵龜、3隻欖蠵龜、2隻革龜。此外,並分別在澎湖縣的8處海域野放了147隻海龜,包括126隻綠蠵龜、16隻玳瑁、1隻赤蠵龜、2隻欖蠵龜、2隻革龜。

水試所指出,由於海洋環境的破壞加上漁業誤捕等因素,導致海龜族群數量銳減,加上沙灘遭開發破壞,僅剩少數保護區內還有母龜上岸產卵,透過海龜救護收容體系,將每隻珍貴的幼龜妥善救護後進行野放,每一隻小綠蠵龜都將代表一份族裔延續的新希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