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採、棲地消失 野生紫苞舌蘭瀕絕


本報2013年11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唯一原生的苞舌蘭屬植物紫苞舌蘭,近年來受人為濫採、棲地破壞與開發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野生族群數急遽下降,有野外滅絕的可能。為此,農委會特生中心建立紫苞舌蘭無菌播種之繁殖體系,期望能減緩滅絕速度。

紫苞舌蘭為熱帶習性蘭花,向陽性十足,不同於蘭花給人脆弱難照顧的印象,紫苞舌蘭號稱能「像草一樣的栽培」,生命力旺盛,過去在蘭嶼、綠島屬常見的物種,誰知道在短短數十年間,野生族群就要說再見。

依據《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調查顯示,野生紫苞舌蘭(Spathoglottis plicata)族群台灣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是此物種天然分布之北限。以前蘭嶼全島可於荒地、芋田或村落邊發現蹤跡;和一葉蘭相同,由於花形美麗,而遭受人類濫採;另外棲地破壞及開發等因素,也讓紫苞舌蘭族群逐漸式微,僅零星存於溪邊峭壁、森林深處。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估計,紫苞舌蘭族群數量數十年來下降90%,且成熟植株少於100株,若不採取保護措施,將有野外滅絕的可能。

為了保育野生紫苞舌蘭,特生中心已建立無菌播種之繁殖體系,透過從原生地採集的種子,在實驗室進行一連串育苗、保種,以保有遺傳多樣性。

特生中心表示,為維護瀕危植物物種及遺傳多樣性,目前多數採行體外繁殖方法,保存瀕危植物物種,並利用有性種子或孢子使其有更廣泛的遺傳性狀,讓遺傳多樣性得以效延續。目前這些實生苗,尚未能復育回原生棲地;棲地復育恐怕更迫切。

台灣野生植物至今仍欠缺法令保護,只有少數珍稀物種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以自然紀念物保護。根據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台灣數量少於250株的嚴重瀕臨絕滅等級植物,共有163種。

在氣候變遷及人為破壞下,瀕危植物更是首當其衝。特生中心表示,物種的滅絕不只是單一物種的問題,可能代表棲地環境的劣化、授粉昆蟲族群的變化、取食該物種生物及後續層層食物鏈的影響;當滅絕的為曾廣泛分布的物種,例如紫苞舌蘭,意味的環境警訊更不容忽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