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跡館」在嘉義市檜意森活村開幕囉!


林務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於嘉義林區管理處「檜意森活村」設置臺灣竹創意生活「竹跡舘」,104年1月10日舉辦開幕活動,現場有竹樂團演奏及竹藝DIY教學,嘉義林區管理處處長廖一光、工研院南分院朱副執行長俊勳及施主任希弦等人共同以「勢如破竹」儀式啟動開展,展場以「竹之樂」為主題,展售臺灣製造的精緻竹產品,每3個月為一個主題輪展,將以「竹之屋」、「竹之旅」等不同主題展示,展期至104年底,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竹跡館」以國產竹材全竹利用為主軸,藉故事館方式,展現臺灣竹材發展歷史與研發技術成果,創新開發無毒驅蟲劑、貓砂產品、保養品及獨特的竹樂器等文創產品,同時提供商品展售與技術移轉商談平台,希望從在地原料供應、企業產品製造到市場行銷,形成新的產業鏈,進而活絡臺灣竹產業,使臺灣竹的風華魅力再現。 林務局表示,竹類自古以來即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宋朝詩人蘇多坡有言:「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言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道盡了竹在日常生活中的密切關係。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極適合竹類生長,竹林面積約有15萬公頃,佔全島面積約4%,從北到南都可以見到「竹」的蹤跡,台灣竹材約有58種,其中18種為台灣固有種,資源豐富且品質優良。如果以權屬加以區分,竹林僅有21.5%分佈在國有林地,其餘78.5%則在平地或山坡地,因此竹林經營也可成為林農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健康竹林具有防風避震、淨化空氣、改善環境等功能,因竹類生長快速,四年以上即開始老化,若未妥善經營管理伐除老竹,恐致地下莖系敗壞、病蟲危害及枯死,所以有「留三砍四不留七」的諺語,砍伐老竹利用,除可促進發筍、改善生計外,更可增進國土保安效益。 過去台灣竹加工業曾創造許多經濟貢獻,最盛時期為1960 年至1980年間(民國50年至69年間),曾於1976年(民國65年)生產量達1790萬支,僅竹材生產年產值即達新台幣1.25億元以上。若以竹材加工之相關產業計算,1980年時曾高達4,470萬美元,賺取龐大外匯,然而自1981年(民國70年)起,因經濟活動轉型,土地與工資高漲,農村人口流失,再加上替代材料大量使用,竹加工業競爭力衰減,使得竹材生產量逐年下降,於民國88年發生921地震後,竹材生產數量更一度驟降為59.4萬支,至民國97年起,生產量才又回升為240萬支,至目前每年生產量維持在170萬支以上。 由於竹類具有質地強韌、易加工及再生能力強、生長快速等特點,可作為發展具特色精緻林業的典範,本局自921 災後,結合工研院的技術研發能量,積極推展竹炭相關產品,目前竹類在市場上每公斤售價約4元,經高溫炭化後竹炭或竹醋液每公斤達200元以上,若以800度高溫奈米炭化後用於食品添加或紡織的竹炭粉,每公斤更高達千元以上,附加價值數百倍,創造竹材相關產業每年約新台幣30 億元的產值,所發展出的複合性產品達250 餘種,也締造多項全球首創的佳績,包括「建立全球第一套竹炭驗證標準」、首創「模組化竹材炭化爐、活化設備」,建立「竹炭精煉度與遠紅外線量測技術」、「遠端自動控溫監測之檢測平台」,可成為全球竹材科技發展指標。 近年來林務局亦大力推行竹炭CAS 標章的驗證,輔導業者參與「台灣炭」團體商標,同時輔導38 家生產、製造、銷售廠商成立「台灣炭材產業聚落」及「新穎性竹建材產業聚落」,強化整合利用與行銷,竹炭雖已然成為當前最具有綠色經濟發展潛力的商品之一,帶給中下游加工廠商豐潤的利益,但就位處原料供給端的林農而言,每年僅有的1,450公噸需求量,顯然仍有拓展空間,同時也應設法使產業利益能有效反應至林農收益。 因此林務局與工研院合作,將歷年來竹材科技研發成果,於嘉義林區管理處「檜意森活村」,設置「台灣竹材研發成果展售中心-竹跡舘」,運用日據時期保存下來獨特的日式建築風格,設置實體展示平台,「竹跡館」最大的特色是結合文化創意以全竹利用為概念,透過炭化、萃取技術,從生竹到竹炭、從竹節到竹葉,甚至生產過程的竹醋液,全部都可製成生活產品。除了大家熟悉的竹炭周邊商品外,以竹醋液調合的純天然無毒驅蟲劑、貓砂產品,或是由新鮮竹葉萃取類黃酮素製成的保養品,及獨特文創商品等,都是採用本土竹材開發與製造的高附加價值竹產品。希望從在地原料供應、企業產品製造到市場行銷,形成產業鏈,創造各階層就業機會,並以寓教於樂方式,匯集台灣竹產業相關產品與研發技轉能量,提供商品展示與技術移轉商談平台,讓民眾可親身體驗台灣竹的風華魅力! 活動詳情可至林務局網站首頁「林產技術推廣交易平台」(網址http://forest.vrworld.com.tw/)或至facebook「竹跡館」(網址http://www.facebook.com/bambootaiwan.tw)查詢,活動聯絡人李小姐(聯絡方式:電話03-5916163;傳真03-5820323;電子信箱itri529758@itri.org.tw)

推薦文章